English
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近来,浙江几所高校的师生,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如何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对学生来说,从“会读书的人”向“会创造的人”跨越,是自身必须经历的人生考验、成长锤炼,也是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详情]
李白在现当代英语诗歌中的五个剪影
对于勃莱与战后美国诗人来说,李白和唐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出口——他的诗是后世的诗人借以锤炼感性的铁砧,铺设了想象另一个世界的路径。[详情]
重阳赏菊:观形色之美 知品格精神
每当这个秋意深浓的节气来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王维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详情]

即时播报:

· 徐悲鸿:以笔为枪 借古喻今· 古典与现代 岳麓书院的双重典范意义· 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李白在现当代英语诗歌中的五个剪影· 重阳赏菊:观形色之美 知品格精神· 媒介深度参与文学创作· 出土简牍所见秦代下情上达机制· 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中式”美学体验· 唯书与画,犹未忘情——邓以蛰的美学求索· 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向烟火气与人情味回归——县城文学的观察与期待·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深观察)· 天一阁:万箧书卷益古今· 网络文艺的魅力在于打破边界、汇聚力量· 文化遗产的星河,在热爱与创造中流转· 溯江千里觅知音——忆唐文权老师· 《文选》与《文心雕龙》文学观的差异· 丰子恺: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踏上文化之旅 他们的“视界”越来越宽广· 缀合敦煌残卷 接续丝路文明
  • 资讯
  • 荐阅
  • 悦学
竹木间,看见鲜活的古代中国

缓步走进展厅,“简读中国”四个大字一下子就攫住参观者的目光。两旁,一段段黄褐色的竹木片高低错落。[详情]

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生机密码

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们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标杆。[详情]

重阳书韵护成长 以物换书传暖意

中新网天津新闻10月29日电 重阳佳节温情满满,近日,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领雅苑农家书屋内欢声笑语不断,“重阳赠书传暖意 护苗行动筑防线”护苗专项活动温馨上演,以重阳敬老传统习俗为主题,展现了家校社三方携手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详情]

查看更多
作家柳青与上海的相遇

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刊发了一篇散文《待车》,作者署名为“柳青”。[详情]

夏承焘往来书信里的人生与学术

书信旧称尺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南北朝时期《昭明文选》已专有“书”一体。书信之美,从鲤素、云锦书、飞奴、代兼金等别称就可见一斑。[详情]

承千年窑火 展定瓷之美

中国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官窑名瓷,定窑是其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在近千年的生产史中,定窑有长达500年的贡御史,以淡雅釉色、丰富纹饰和简约典雅造型而闻名。[详情]

查看更多
雪菊映日月

新疆本土作家孔立文的长篇小说《雪菊花》,用文学的笔触真实还原兵团人开荒造田、筑渠修路、开办学校的艰辛岁月,全景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亲情、爱情、战友情与边疆屯垦史的深度交织,让小说的人物故事更显曲折动人,也让兵团人的牺牲与奉献更具感染力。[详情]

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近来,浙江几所高校的师生,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如何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对学生来说,从“会读书的人”向“会创造的人”跨越,是自身必须经历的人生考验、成长锤炼,也是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详情]

戏剧的盛宴,更是文学的胜利

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陕西人艺是毫无争议的主力军。[详情]

查看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033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reader@gmw.cn 在线QQ:1614962689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作家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