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许旸
鲁迅,一代文坛巨匠;郁达夫,浪漫主义作家。两人年龄相差15岁,“思想不同,性格迥异”,却“交谊至深,感情至洽”。两位文学名家有哪些温暖交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烈士郁达夫逝世80周年。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携手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将于9月18日推出展览“风波浩荡足行吟——鲁迅与郁达夫”,以鲁迅、郁达夫在外求学、北京相识、上海重聚、人生晚景为时间节点,以54件/组珍贵信物为经纬,勾勒两位革命文学家的知交图卷,礼赞这段文学史上的友谊佳话。
一睹“俯首甘为孺子牛”真迹
展厅中,一批珍稀书信、手稿、书法类藏品引人关注,其中不乏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如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迹。
2019年郁达夫作品《她是一个弱女子》手稿曾拍出897万元,展览中不仅可见郁达夫作《赠鲁迅》手迹,还能看到早期出版各版本的《她是一个弱女子》。其中,绿色封皮《她是一个弱女子》于1932年4月由湖风书局出版。当年5月17日,郁达夫夫妇拜访鲁迅时,将其赠送给鲁迅。
展览同时展出鲁迅《答客诮》、鲁迅致章廷谦信、周作人致钱玄同信、郁达夫致许广平信等大量手稿真迹,并提供释文及写作背景。
展陈也颇具亮点,将历史照片、图注说明和文献记载相结合,以图证史、以物叙史。空间设计以鲁迅、郁达夫合办杂志《奔流》为灵感来源,选用其颜色和字体体现在陈列里。此外,提供大量鲁迅、郁达夫不同年龄段影像,涵盖他们相知相交全过程,并精选部分照片原件加以展示。
大量史料信件记录日常交往
鲁迅和郁达夫,同为浙江出身、日本留学,又都是知名近代文学家,种种原因让他们在1923年相见后即结为知己。鲁迅对郁达夫赞赏有加,关怀提携,寄予厚望。郁达夫对鲁迅推崇备至,无论是在与鲁迅生前的日常交往中,还是在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文字中,从不掩饰其钦佩景仰之情。
展厅中选取大量日记、出版物史料,记录他们交往、合作的温暖细节。比如,1928年6月20日,鲁迅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由北新书局发行。该刊“揭载关于文艺的著作,翻译,以及绍介,著译者各视自己的意趣及能力著译,以共同好者的阅览”,截至1929年12月,15期总共刊发145篇文章,其中郁达夫发表12篇文章,鲁迅发表22篇译文,12篇编校后记,1篇凡例。
1930年1月9日,《鲁迅日记——日记十九》中写道:“九日晴……与广平以绒衫及围领各一事送赠达夫、映霞,贺其得子。”
1936年8月,郁达夫得知鲁迅患病,特地到沪探望,并赠以《闲书》,鲁迅告诉郁达夫自己的“病状”,“想于秋天到日本去疗养”,郁达夫也“轻轻说到了同去岚山看红叶的事”。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鲁迅、郁达夫曾译介引入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寻找适宜中国革命需求的思想武器。展览中可见二位互相赠阅外国文学书籍、介绍中外作家交流的物证。比如,1928年鲁迅准备翻译挪威作家汉姆生长篇小说《饥》,向郁达夫借阅《饥》外语译本,并以俄国作家蒲宁小说《米佳的爱情》德译本回赠。1930年8月,鲁迅托内山书店寄赠郁达夫自己编辑的《戈理基文录》。鲁迅和瞿秋白为萧伯纳到沪访问编选《萧伯纳在上海》一书,拟收录郁达夫《萧伯纳与高尔斯华绥》。1933年2月23日,鲁迅致信黎烈文索郁达夫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