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绍义
在古代,学生若能被称作某位名师的“入室弟子”或“得意门生”,已是极大的幸运。若有幸获称“高足”,更是无上荣光。弟子、门生、高足都指代学生,但细究起来,含义却不相同。
据《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讲学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学生数量远比如今的班级要多。如此多的学生,自然无法同时听课,于是他“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坐在设有绛帐的高堂上讲学,身旁还有女子乐团演奏,这般浪漫雅致的氛围,让后世常用“绛帐”指代讲学之地。
不过,这高雅神圣的讲学之地,并非上千名学生都能进入,只有出类拔萃者才有资格亲耳聆听马融授课。这些能进入讲堂、直接受教的学生,被称为“弟子”,也叫“入室弟子”。
《论语》中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记载,这是孔子对学生子路的评价,意思是子路求学确有收获,却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也是“登堂入室”一词的由来。而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在马融门下能“升堂进者”仅五十余人,即便像郑玄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材生,在师门学习三年,竟都没能见过马融一面,更别提直接听他讲课了。
既然无法面见老师,那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就只能通过“入室弟子”转授,这种授课模式被称为“转相传授”,通过“转相传授”接受知识的学生,便是“门生”。
据《称谓录》记载,“门生”一词直到汉宣帝时期才正式出现,东汉时被大量使用。《后汉书·袁绍传》中有“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袁逵传》也提到“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这些记载都印证了“弟子”与“门生”存在明确区别。晋代的杨轲养徒数百,且“虽授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
而在汉宣帝之前,并无“门生”一词,当时人们用“门人”称呼学生,这一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常见。《论语》一书中,“门人”共出现过八次,如《论语·述而》中的“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还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的“受业子思之门人”等。彼时的“门人”,既包括直接受教于老师的人,也涵盖通过“转相传授”学习的人,尚未有“门生”与“弟子”的区分。
到了唐宋时期,“门生”的含义有了延伸:考生考中进士后,会称主考官为老师,自称为“门生”。明代时,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人,要拜本科主考官为“座主”,座主也会称这些人为“门生”。
此外,人们也会用“高足”指代优秀的学生。“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里的“高足”,指的是古代的良马、骏马。在古代,人们依据马的身高判断其优劣,《周礼》中就有记载:“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我们常说的“龙马精神”里的“龙马”,便是指像龙一样的骏马,正所谓“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因此,古人用“高足”“中足”“低足”评判马的好坏,“高足”代表最好的马。如此一来,用“高足”称呼优秀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宋代时,高俅与高丽人踢球,在大宋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他一人踢进三球,帮助球队转败为胜,宋徽宗欣喜之下,称高俅为自己的“高足”。不过,宋徽宗并非首个用“高足”称呼的人,早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已有用“高足”指代优秀弟子的例子。
《世说新语·规箴》中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世说新语·文学》也提到“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等记载,也延续了这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