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鸿叶
日前,国家图书馆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发布《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首次系统公开了377件涉及故宫古建筑的样式雷图档。这些图档详细记录了清代建筑的营建活动,为研究清代建筑和北京城市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承载着清代皇家建筑密码的图纸与烫样,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活档案”,也串联起一个延续八代、横跨200年的建筑世家——样式雷的传奇往事。
纸页里的“皇家建筑师”密码
“样式雷”是一个在清代建筑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耀,也被看作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活化石”。八代雷氏,从清康熙年间雷发达“以艺应募”北上,到民国初年雷献彩隐没于历史,200余年间,他们执掌清代宫廷“样式房”,为紫禁城、颐和园、清东陵等皇家工程绘制图纸、制作烫样,留下了2万余件图档。这些图档,是中国古代建筑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日记”,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立体档案库”。
像《乾清宫大内全图》这样的样式雷图档,采用平立结合的绘制手法,连柱础的尺寸、彩画的纹样都标记得清清楚楚。更珍贵的是那些“糙底”与“准底”的对比——草图纸张上的修改痕迹,墨迹深浅不一的批注,像极了现代设计师的手稿,却早了数百年。这些图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匠人的创作过程:从草图的反复推敲,到进呈御览的工整誊抄,每一道折痕、每一处涂改,都彰显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工匠精神。
从散佚到归藏的可贵传承
这些凝聚着八代人心血的图档,曾在战火中散佚,经历了百年漂泊的命运。193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在朱启钤的奔走相助下,从雷氏后裔手中购得首批图档时,它们正散落在东观音寺雷宅的瓦砾间。更早之前,雷景修曾用三间瓦房收存图档,却因家族变故、战火纷飞,部分图档流散至日本、美国、法国。那些年,书市上偶尔出现的样式雷图页,成了文化界的“惊鸿一瞥”。国家图书馆历经10余年系统收存,让1.5万件图档终得归藏,占全球存世量的3/4。
1930年购藏的图档多以旧纸包裹,存在虫蛀、水渍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国家图书馆从收藏之日起就对图档进行整理编目,着力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活化石”。如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中377件图档,每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有的图页边缘还留着雷氏后人的铅笔批注,有的“贴页”记载着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修改……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传承。
“活”起来的“建筑基因库”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并非简单的图录出版,而是致力于让沉睡的文献“活”成文化基因。这部耗时5年整理的图档集,收录了303件图样、74件文字档案,覆盖故宫从勘测、设计到装修的全流程。其中,那幅长6米的《大清门至坤宁宫中一路全图》尤其令人震撼——同治大婚时的彩棚、架彩布局,包括红地毯的铺陈位置等,都标注得丝毫不差。与之配套的《大清门至坤宁门中一路丈尺略节》《架彩和彩绸略节》,则记录了大清门外石栅栏起至坤宁门南北通长六百十九丈五尺八寸,共搭彩棚2座、架彩23座,彩绸26份。这些细节,让百年前的皇家婚礼在纸页间重现。
图档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故宫博物院的古建专家曾为雨花阁修缮查寻《中正殿宝华殿雨花阁拟添灯安缸地盘样》,精准还原了清代的照明布局;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通过图档中的《乾清宫大内全图》,佐证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都城规划;建筑学者从图档的“平格法”中,发现中国古代早于西方数百年就掌握了标准化制图技术……样式雷图档就像一部中国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为学术研究等领域提供了丰富资源。
记忆的重现与文化的接力
雷景修生逢咸丰乱世,虽无大兴土木的舞台,却用半生光阴收存图档;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为同治重修圆明园,五次被召入内廷,图档上的朱批墨迹犹存;雷献彩作为最后一代掌案,在清末动荡中仍主持修复正阳门、颐和园……雷氏八代人,从雷发达的“以艺应募”,到雷献彩的“无声谢幕”,他们的命运摆脱不了王朝兴衰的影响,却用图档为后世留下始终鲜活的建筑记忆。
从圆明园的烟火到国家图书馆的书库,从八代匠人的案头到千万读者的眼前,样式雷图档的百年归程,是一部文化的“回家史”。翻开《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的大八开图册,那些曾在战火中失散的建筑密码,终于在新时代重聚;那些珍贵的文化记忆,终于在守护中归来。而当年轻学者通过图档还原出养心殿东暖阁的六次装修,当修复师按图索骥让古建重焕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文化根脉的传承——在纸页间、在展柜里、在学者的案头……持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