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天,我们一起致敬英雄!
自古以来,中国文艺就有关切天下、担当道义的优良传统。14年抗日战争,广大美术工作者以画笔为刀枪、以刻刀为利剑,创作了无数浸染着抗战烽火、澎湃着抗战精神的美术作品,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凝聚精神力量。
历史的硝烟虽已远去,抗战主题美术创作却从未间断。80年来,表现抗战题材的丹青画卷展开更加宽阔的视野。在历史的回望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血火铸就的不屈脊梁,看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精神。致敬先烈、讴歌英雄,成为贯穿抗战主题美术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从抗战名将到无名英雄,无数英雄形象构筑成全民族抗战的精神丰碑。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形象的描绘记存了英雄人物的英容形貌和身世事迹,对英雄人物精神风范的塑造,则使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垂范于后世。翻开抗战主题美术的“英雄谱”,可以看到一个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个体和英雄群体,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他(她)们都是血战强敌、英勇献身的杰出代表。在画家和雕塑家的塑造中,人民英雄的气质与神情跃然于形象之躯,人民英雄的事迹与精神定格于永恒之境。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美术的表达中,英雄更是歌咏不尽的主题。1944年,版画家彦涵以组画的形式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抗战前线和根据地后方形成广泛宣传。新中国成立后,詹建俊运用油画语言对这一题材进行再创作。他更加注重英烈精神的塑造,通过象征的手法将人物与山峰叠印,成就新中国美术反映抗战英雄的经典。以“八女投江”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中有王盛烈的中国画、全山石的油画、曹春生和曾成钢等人的雕塑。在为左权将军的造像中,也有吴为山的雕塑、王卫东的油画等不同角度的写照。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塑造了千秋凛然屹立、丹心映照汗青的英雄神魂与英雄壮气。
14年的浴血奋战,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抗日战争的人,都是人民英雄。抗战主题美术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亦是大写的英雄,也就是所有为抗战作出牺牲的人民。表现抗战中的普通战士和各行各业为抗战默默奉献的百姓,体现英雄就在人民中间、人民就是英雄,成为视觉叙事的角度,也成为抗战主题美术创作持续展开的动力。在今年7月7日开幕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最新创作的《根据地军民》组雕引人注目。在这组雕塑中,“出征”的八路军、“鏖战”的新四军持枪走向战场,妇救会主任作“发动”,民兵队长在“守护”,机警的儿童团员“放哨”,送儿上前线的母亲“盼归”,塑造的都是抗战洪流中的普通人,但在造型上赋予人物以英雄的精气神。这些人物形象与抗战历史的展陈有机相融,使每一个面对他(她)们的人都如同走进历史的空间,走进抗战队伍的行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光彩。
塑造英雄的美术创作也为形式语言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维度,特写与全景、写实与写意、象征与表现等不同手法各尽所长,深化了艺术语言研究,强化了抗战精神表达。例如王迎春、杨力舟创作的中国画《太行铁壁》,将八路军英雄群像嵌印在太行崖壁之上,“铁壁”意象既晓畅易懂,又深含内蕴;袁武中国画《抗联组画》以超常规的大尺幅描绘东北抗联战士的伟岸形象,用“积墨”手法和强烈的黑白反差画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厚重感。绘画的光影和色调、塑形笔触的肌理,雕塑的斧劈痕迹等,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凝聚为视觉的张力,使作品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递信念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山河日新,英雄不朽!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以刀笔存形立像天地间,从而让我们在作品面前涌发缅怀和崇敬的真切情感,以伟大抗战精神激扬奋进的力量。
范迪安(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