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熊 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想必辛文房听进去了,所以有了第一部唐代诗人传记专书——《唐才子传》。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妥妥的C位。中国人自打启蒙就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李白、杜甫,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牢固的DNA。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更是代代流传。《唐才子传》作为了解这个群体的首要文献,其价值不言自明。
鲁迅给友人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学习书目中,位列第二的就是《唐才子传》(第一是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可见其地位。清人伍崇曜盛赞此书:“评骘精审,似钟嵘《诗品》;标举新颖,似刘义庆《世说》;而叙次古雅,则又与皇甫谧《高士传》等相同。”把该书跟《诗品》《世说新语》《高士传》等名作相提并论,一方面说明其史学价值之大,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写作水平之高。
能写出这样的书,作者辛文房是何许人也?他可能生于元世祖至元年间,早年曾在江南地区游历学习,后在国史院当过编修官。生平虽然模模糊糊,但可以确定的是,辛文房很喜欢唐诗,名字都是从唐代诗人的名字中集纳而成的——他的名“文房”是“五言长城”刘长卿的字,他的字“良史”是“弄花香满衣”于良史的名。
辛文房自己也写诗,但作品没流传下来,有些遗憾。不过,十卷《唐才子传》流传下来了,则是幸事一件。该书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写成,共有278篇传记,记述了初唐至五代的诗人398人。
翻开这部书,条例一目了然:每篇传记大致都包括传主名字及地域、进士登第年份、生平经历、诗歌创作、与传主或其诗有关的趣闻轶事、诗集或作品流传情况,以及辛文房对传主、诗歌或某些诗歌现象的评论等。
从唐到元,中间隔了几百年,加上唐代时候雕版印刷术没有普及,因此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散佚了或者面临散佚的风险。辛文房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从唐五代诗人的自传、别传、行状、墓志、诗文别集、总集(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等)、笔记(如《唐摭言》《朝野佥载》)等文献资料中爬梳,可谓披沙拣金,集腋成裘。
除此之外,辛文房编书的不少材料还来自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等;还广泛采择唐五代以后的诗选、诗评、笔记等材料,如《诗话总龟》《唐诗纪事》《沧浪诗话》《北梦琐言》等;对公私目录类的著作也充分利用,如《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这么一来,后世读者想要知道唐代诗人的事迹,一本《唐才子传》足矣,大大省去翻检各种书籍之劳。
书中记述的才子群体,反映出辛文房心目中的唐代诗人的形象。首先,这些才子的社会地位很高,深受各界尊重。
比如“才名一时钦动”的李涉,路遇强盗打劫。当强盗头子得知他是“李山人”后,不单不许抢他,还向他求诗。李涉写道:“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闻之大喜,送了他不少牛肉美酒,礼送出境。无独有偶,“临沂子”王毂去解救被无赖围殴的朋友,只说了一句:“别打啦,我就是写‘君臣犹在醉乡中’的人。”无赖们听后,居然“惭谢而退”了。知识就是力量啊。
其次,在这部书里,唐代才子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个性十足,虽然穷达迥异,但各具魅力。这让人不能不佩服辛文房对材料把握、选择、剪裁、改写的功力。
比如,关于李贺的不得志,辛文房写道:“(李贺)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这段文字源自李贺《开愁歌》中的诗句“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辛文房用李贺的话来写李贺的愁闷,不仅把诗句转化为当时的白话,而且为了渲染李贺的苦境,把“枯兰”换为更加凄凉的“梧叶”。这种合理的想象与改动,让李贺惆怅满腹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跟正史中诗人传记端正持平、注重仕途履历的写法不同,《唐才子传》绝不“端着”,而是搜罗轶事趣闻,让才子们的形象更有层次、更有趣味。比如讲杜审言自视甚高,恃才傲物,尤其看不上同为“文章四友”的苏味道。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吏部试写判词的考试,出来对别人说:“味道必死。”别人吃惊地问怎么回事。杜审言说:“彼见吾判,当羞死耳。”意思是,他看见我的判词,应当会羞愧而死。
还有,讲李白云游四方,来到陕西,因为醉驾——“乘醉骑驴”,被县令痛斥无礼。县令问他是谁。李白不说,写下书面供词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幽了县令一默。
此外,写诗人传记,免不了要品评一下诗人的风格、水平。这一点,辛文房的点评水平也是不遑多让的。比如,评刘长卿的诗歌是“诗调雅畅,甚能炼饰”,说王昌龄的诗歌是“奇句俊格,惊耳骇目”,讲李商隐的诗是“瑰迈奇古,辞难事隐”,认为岑参的诗“超拔孤秀,度越常情”……都很贴切。
这么一部“花团锦簇式”的大作,差点“零落成泥碾作尘”。从元代至明初,国人尚能看到全本。到了清代,《唐才子传》全书已佚。清代诗人王士祯就不无遗憾地说:“《全唐诗话》《唐诗纪事》二书,例皆以诗系人,文房此书视二书当尤详备,惜今无传矣。”所幸《永乐大典》里有引录,四库馆臣据此辑出八卷本《唐才子传》。另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承想日本有元刊本《唐才子传》十卷足本。光绪时期,杨守敬在日本访得,成为后来出版此书的众多全本的祖本,国内这才得见全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7日 第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