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许锋
最近看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阵地》,看到了“陶行知”,他一袭长衫,一副眼镜,一束目光,忧国忧民的样子。“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抗战期间,陶行知在桂林大力推行岩洞教育,让革命和知识的薪火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教育界谁人不知陶行知。作为“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此种思想观点,在今天也未过时,也不会过时,乃至常提常新。
若要深入了解陶行知,要读一读他的文章。有本书叫《陶行知名篇精选》,是一本“老书”,二十年前出版,我从旧书网购来时,纸张已发黄,像陈年相册,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但不影响阅读——书,很多的书,越“旧”越好。
他谈什么是《第一流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可在他眼里,都不算第一流的教育家,只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前者是“创造精神”,后者是“开辟精神”,而不论创造和开辟,目光要深,要远,要有胆量。陶行知这样说,也这样做,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

《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 周洪宇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九月
教育须与时俱进,这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课题。凡投身教育事业者,不能回避,也不能躲闪,要心中有学生,而学生是“嗷嗷待哺”的禾苗,仅“喂饱”不够,还要有阳光和雨露,要有“新风扑面”,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有做第一流人物的底子。依陶行知所言,教育绝不是“复制”,联想到当今一些大学的教育,如果热衷于“订单班”培养,热衷于围着企业转圈,无异于标准的生产流水线,学生成为产品或商品,都出自一个倒模。不是说“订单班”一无是处,它能解决就业问题,让学生比较快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但一定不是教育的目的,如人的一日三餐,吃饱、吃好、吃精致、吃健康、吃品味、吃文化……都是吃,意义和效果大有差别。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按照陶行知“第一流人物”的思想,我的理解,首先是独立人格的养成,其次,是使命、责任和担当,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的“问题”,包括工作和生存能力。
陶行知提倡“教学合一”。他认为,首先,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这话值得深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师的责任究竟是“教”,还是“教学生学”?“照本宣科”一定是“教”,就是“上课匠”。出校门进校门即上讲台的人,一定是“教”,因为他还不“识”人间烟火,不知道他面对的学生想要什么。陶行知认为,其次,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学生学,是需要换位思考的,即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如何学效果最好,“我”提供的是令他们痛快地学的“法门”,还是“痛苦”地学的“紧箍咒”。陶行知认为,最后,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过去“知识专利”的时代,先生的“库存”或“窖藏”也许能够用上一辈子,但如今,AI时代,也许只能坚持“一阵子”,这不是危言耸听。为什么尚能坚持一阵子?为师者,纵是年轻老师,毕竟年龄大一些,阅历丰富一些,学习方法多一些,有时,学习渠道也多一些,这才为坚持“一阵子”,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丢面子赢得一点先机。仅此而已。可若抵触和放弃“一面教一面学”,那迟早会在学生的哄堂大笑中狼狈不堪地在下课铃声中逃窜。
这是陶行知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此三种理由,放在今天,也不过时,让每一位从事教育者不能不长久思考。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中,陶行知言:
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是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薰染和督促的力量……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诚哉斯言。放眼如今的大学校园,“孜孜不倦”读书的先生,不说凤毛麟角,也是不多见或不常见的,“书”还是在读的,却是“有用之书”,“有用”便“有利”,“利”,大抵与学生关联不大。而“无用”之书,越读越少,老师不读书,如何薰染学生读书?同理,老师不写作,如何薰染学生写作?老师不钻研,如何薰染学生钻研?老师业务不精,如何让学生出类拔萃?
这是一封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心得的信笺。正之为徐正之。徐步辰,字正之,河北曲周人,山西大学文学系毕业。时为山西铭贤学校文科乙级主任。交流亦是互相的一种学习。
这本书由时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部主任、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理事长张圣华发起,方明先生编。不知迄今有多少老师读过,想来很多;有多少老师没读过,一定很多。正如张圣华在“序二”中言,“他(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当老师者,想当老师者,要读读这本“过时”又没过时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