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宋朝如何开启“过冬模式”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宋朝如何开启“过冬模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1-25 10:08

  文并供图/刘海永

  宋代的农历十月,是一个暖心暖胃的时节。十月初一,朝廷为全国人民按下过冬的“启动键”,皇帝会向文武官员、禁军将士赏赐冬装。在官方的号令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寺庙到寻常百姓家,一场隆重而盛大的过冬活动开始全面铺开。

  《晓雪山行图》中驮炭的驴子(南宋 马远)

  宋朝“采暖季”和今天基本一致

  每年在正式供暖之前,热力公司都会提前送气,名曰“暖管”。在宋代,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也都会提前为过冬做准备。农历十月初一,民间要举行一些过冬的象征性活动。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炉火,称“开炉”,即在此日安装火炉、烟筒并试烧,以保证顺利取暖。

  “暖炉会”始于唐代,白居易在《问刘十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即其写照。围炉夜话讲究雅致,小酒段子边喝边聊,十分惬意。

  宋代从十月初一开始,官员们上朝就觉得比外面暖和多了,大殿内设置有火炉,已经开始取暖。每天皇帝主持完朝会后,还会赐给大臣热茶和热酒驱寒,这项福利会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如果遇到特别寒冷的雪天,还会在廊房里额外赏赐酒肉。京城的寺庙也会用信徒布施的柴炭生起炉火,举行隆重的“开炉”仪式,并举办斋会,僧侣信众聚在一起,既暖身又礼佛。吴自牧《梦粱录》卷六中记载,“有司进暖炉炭,太庙享新,以告冬朔。诸大刹寺院,设开炉斋供”。即官府向宫中进献暖炉所用的木炭或石炭;民间都置备酒水,举办暖炉会;太庙的祭品要换成新的,用来祭告冬天的到来;各个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也开始生火炉以满足那些供斋的富贵人家的需要。

  此外,富贵人家新装修的暖阁,低垂着绣幕。老少团聚暖阁,浅斟低唱,以顺应开炉之节序。暖阁又称火阁,南宋释元肇《火阁》云“装折围炉地,方方七尺强”,就是在大房间打造的一个小隔间,大约四五平方米,能充分照进阳光,类似阳台,可以在里面读书品茗焚香冥想。

  陆游在《春和初迁坐堂中》诗中说:“九月天始霜,泽中多烈风。东厢寻丈地,聊以安我躬。薪炭南山来,地炉晨暮红……”就是在房间里分出一个很小的空间打造暖阁,阁中置炉生火取暖,整个冬天就在暖阁起居。杨万里的《火阁午睡起负暄》诗道出了暖阁的生活场景:“觉来一阵寒无奈,自掇胡床负太阳。”老杨午睡醒来感觉有些微冷,时值冬日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搬个小板凳子在暖阁晒太阳。

  南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记载:“旧俗:十月朔开炉向火,乃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至今民家送亲党薪炭、酒肉、缣绵,新嫁女并送火炉。”嚼着烤肉喝着酒,吃着火锅唱着歌,小日子还挺滋润的。到了清代,此俗依然。

  周密在《武林旧事》的“开炉”一节中,说南宋时皇室“自此御炉日设火,至明年二月朔止”。普通百姓家也在十月“旦日开炉家宴”。南宋冬季开始取暖的开炉节,是沿袭北宋的习俗。从《武林旧事》等文献中可知宋代的采暖时间,是从农历十月初一至二月初一,共四个月,与今天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采暖季基本一致。如果春天来得晚,偶尔会特许延长五天,但绝不会超过这个期限。

  百姓无炭取暖权贵人家却有乐器专供炭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开篇就是五头小毛驴,驮着货物,有的说是木炭,有的说是石炭(煤),这两种炭都是京师日常用的燃料。南宋马远《晓雪山行图》中,绘一驮炭毛驴,驴的主人缩项袖手,肩负一竿,竿后挑一只山鸡,顶风冒雪而行。

  无论是木炭还是石炭,两者都是东京城内必需的过冬物资。先说木炭,在石炭没有广泛开采使用之前,木炭是主要的燃料。古代中国,无论是兴建民宅与宫殿,还是冶铁炉中的熊熊烈火,乃至寻常人家的灶台与澡堂,都一直持续消耗着宝贵的林木资源。

  到北宋中叶,曾经的青山已不堪重负之态。为了维持百万人口的京师日常所用薪炭的供给,通过水路,形成了以东京城为圆心,半径长达千里的运输网。河北、河南太行山区的木柴,通过黄河转汴河入京。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繇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千七百一十三万,炭以秤计一百万。”(《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当时漕运到京师的木柴达1713万斤,木炭100万秤,每秤15斤,即1500万斤。

  皇宫所需木炭格外讲究,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故都时,御炉炭率斫作琴样,胡桃纹,鹁鸽青”。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绍兴四年,两浙转运司檄令婺州买木炭,以充做“御炉”之用,而所买的木炭必须是“胡桃文、鹑鸽色”。宋徽宗《宣和宫词》有“早临书殿启芸香,冰砚难开肃晓霜。谁制暖炉新样巧,云龙突镂遍金箱。”暖炉具体是什么形状?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中就有一个绘有装饰华丽的圆形炭炉的画面。

  当普通老百姓在冬天无炭取暖之时,权贵人家的乐器竟有专供“笙炭”。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吴郡王府(宋高宗吴后之弟吴益的府邸)建有一座七开间的“翠堂”,专门用于教导歌姬舞女学习声乐技艺。那里的乐师伶人,都是皇家教坊中的顶尖高手,单单笙这种乐器,就有20余人演奏。从十月初到二月底,每日供给五十斤烘笙专用的木炭,以锦缎熏笼托着笙器,再用四和香缓缓熏焙。因为笙簧是用高丽铜制作,簧片涂绿蜡,唯有烘得温热,音色才能纯正清亮,所以必须经过焙熏方能使用。

  范成大曾写有《炭颂》,文中自述其体弱多病,严冬时节依靠炉火取暖。他感叹在寒冷的冬天,当风雪弥漫天地,唯有炭火能使陋室不畏严寒,愿与温暖相伴,共度余年。这,也是很多百姓的心愿。

  《雪渔图卷》中两个孩童躲在船舱中烤炭炉 (局部 宋)

  宋朝人取暖烧石炭还是木炭

  大中祥符五年(1012),京城连降大雪,严寒刺骨,炭商坐地起价,木炭售价高达每秤二百文。十二月六日,宋真宗“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皇帝下令由三司调拨四十万秤木炭,以市场价格的一半卖给贫民。

  朝廷还派遣十六名使臣分设售炭场,并命两位内侍官员总管事务。此后贫民争相抢购,竟至发生踩踏致死事件,遂命都巡检张旻派遣官兵维持秩序,对死者家属发放抚恤金,无亲属者由官府安葬。同时诏令三司常备五百七十万秤炭储,仿效常平仓制度,遇炭价飞涨时即平价发售。

  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城大雪盈尺,宋真宗“遣使减价鬻炭十万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官方的卖炭市场原本在凌晨五更时分开市,并且限定了每人购买木炭必须15斤起步。贫苦百姓为购买物资匆忙赶路,在寒风中衣衫单薄、步履蹒跚,有人因钱资不足往往空跑一趟。朝廷得知这种情况后便颁布诏令:凡是购买一斤以上的民众都可以购买,同时将交易时间调整到辰时(对应现代时间是7-9点)。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正月,“庚午,诏京城积雪,民多冻馁,其令三司置场,减价出米谷、薪炭以济之。”嘉祐四年(1059),知开封府的欧阳修上书说:“今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增倍,民忧冻饿……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称因为贫寒,自求死所。”

  北宋中期开始的极寒天气,京师储备的木炭一遇到大雪就捉襟见肘。这个时候,石炭作为新能源开始广泛使用了。按照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记载,石炭是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开始大规模输送到北宋京城的。熙宁元年(1068),首次出现了关于石炭入京的文献记载,宋神宗下诏“石炭自怀至京不征”,从怀州(今河南省焦作市)运输到京城的石炭,不征税。一方面是木炭价格需大于供,价格扶摇上升,一方面是石炭以热值高、便于储存等优点开始普及。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中也说,“石炭自本朝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始获石炭,东坡作诗记其事……”

  其实早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月,宋真宗就曾下诏:“如闻并州民鬻石炭者,每驮抽税十斤,自今除之。”(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七)而在此之前,石炭“每驮抽税十斤”,一驮为一百斤,石炭抽税是百分之十。就算是在局部地区,政府免除石炭税,还是能够促进石炭流通的。

  到了熙宁七年(1074)五月,江陵府江陵县尉陈康民上书说:“相度南京、宿、亳收市窑柴衙前合行减罢。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于三年内取一年最多数,增成六十万束,仍与石炭兼用。”这个时候,商户、手工业者、百姓使用燃料的数据显示,石炭基本上与柴炭持平。

  庄绰《鸡肋编》中说,“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这有些夸张了,全国燃料市场是三足鼎立,北方多用石炭,南方多用木炭,四川则就地取材用竹炭。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河南岸和北岸各有十座石炭场。京师内还有内、外柴炭库,主要是储备薪炭,保障宫城及宿卫班直军士使用薪炭。在寒冷的冬天,宋朝的子民,取暖主要依靠炭炉、暖阁等,无论是用石炭还是木炭,都要小心一氧化碳。

  宋徽宗摹本《捣练图》中的炭炉(局部 唐 张萱)

  授衣节朝廷给臣子们“送温暖”

  《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天气转凉,应为即将到来的严冬添置衣裳,因此九月被称为“授衣时节”。

  大唐天宝二年(743)八月二日,唐玄宗颁布《九月荐衣陵寝制》诏令:“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岂可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陵寝,贻范千载,庶展孝思。”唐玄宗的这一诏令,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固定九月初一为拜墓送衣的日子。

  在北方,九月正是农忙秋种的时节,到了十月才刚步入初冬,所以在九月送衣就稍微有些早,到了宋代,这一习俗被推移到十月初一。欧阳修《渔家傲》有“九月霜秋秋已尽……授衣时节轻寒嫩”词句,说的就是“授衣节”的事儿。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记载,“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北宋后期,每年十月三日(南渡后改在十月五日),京城中的士子庶民都出城祭祀祖先的坟茔。宫中派出车马,前往道者院祭奠,并往西京朝谒陵寝。皇族的车马也前往诸陵祭祀,如寒食节一样。

  《河南程氏遗书》所载的“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十月初一也是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去祭拜祖先,感受深秋的霜露,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南宋《武林旧事》记载,这一天,“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衣之类。”出郊拜墓的人,在墓前烧纸衣,以表给逝者“授衣”之意。现代社会,民间把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这一天百姓也要祭祀先人并焚烧纸做的所谓过冬衣服。

  有宋一朝,“授衣”除了烧衣之外,还另有一层意思。十月初一,朝廷就开始给臣子们送温暖了。《梦粱录》中说,在杭州,“十月孟冬……朔日,朝家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但是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这项制度在建国初年并不完善,冬天只赏赐单衣,赵匡胤发现后很惊讶,说:“这都冬天了怎么还赐单衣?”于是下令改为赏赐裌(jiá)衣。从此,官员们的冬季制服才变成了更保暖的裌服。

  “授衣”是按级别的,禁卫军以上的高级将校,都会获赐华丽的锦袍,并且要当场穿上谢恩。皇帝身边的近侍、皇亲宗室,赏赐的则是锦缎,用来镶在官服的领口和袖口上作装饰。镇守边疆的元帅、漕运长官等封疆大吏,同样会得到锦袍赏赐。宗室子弟的待遇最好,他们每年能在春天、冬天、端午节和十月初一收到四次新衣,被称为“四季衣”。

  淳化四年(993),一天京城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宋太宗便派官员给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和穷苦百姓送钱、米和取暖用的木炭。若天气寒冷,皇帝还会特赐诸军班薪炭。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开始给各军发“薪炭钱”,相当于咱们的取暖费。到了南宋,雪寒之时,薪炭钱每年依例“特支”一次,成为军队将士固定的补贴之一。此外,驻守在邠州、宁州、环州、庆州这些沿边地区的将士,因生火做饭和打水非常困难,每两个月还有一项“薪水钱”的补贴,主要是用于日常柴炭和饮用水的开支。如今很多地方管工资也叫“薪水”,基本就是来源于此。

  在十月,无论是北方的暖炉还是南方的开炉,还是朝廷的“授衣”,都预示着进入了“过冬模式”,即将用温暖抵御来临的寒冬。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卷”有目标,“躺”有方法

  • “深”不可测?这个专业偏要测给你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