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林永芳
走在福建武平一处古雅景区,一群群少男少女身着汉服,时而投壶,时而射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令旁观者忍不住跟着微笑。不远处,一场古制婚礼正在举行。这不是拍戏,而是此地承办的中式婚礼。宾客们凝眸欣赏源远流长的华夏礼乐——“告祖,亲迎,簪笄出阁!三拜成礼!同牢合卺,解缨结发……”摄影团队为新郎新娘录下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不知何时起,那些远去的传统成了当代年轻人纷纷追捧的“国潮”,红遍大江南北。在邯郸广府古城,在香格里拉,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总能与一身传统盛装的年轻男女不期而遇。他们梳云髻,插金簪,身穿巾服或襦裙,手持折扇或团扇,款款而行,顾盼生辉。在阳关,我还遇见一位“宋代边关戍卒”,头戴“笠形盔”,身披“金甲”,手握“佩剑”,就连肤色都在诠释着何谓边塞风云。我以为他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方却说自己也是游客,就以这样的披挂,一路从四川护送女友走到这儿……原来,那些遥远岁月积淀而成的,才是年轻人眼里最深沉的浪漫。
穿越数十年光阴,依稀看见儿时糗事——雨天站在茫茫原野放牛,将蓑衣或塑料薄膜披在肩上,领口打个结,一手叉腰,一手挥鞭,面对成千上万株秧苗与野草,幻想着自己是古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这是整整一代乃至几代人对华夏古韵的向往。区别只在于,今天的青少年,只要愿意,各式各样的汉服、配饰、琴棋书画以及古建实景应有尽有,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盛装出入于大庭广众,抚琴,书写,凭栏回眸。
蓦然回首,原来,那些来自老祖宗的智慧早已被今天的人们信手拈来,用得风生水起——将故宫纹样融入潮牌服饰,把汉字书法嵌入数码产品,以敦煌色彩点亮润唇膏,用说唱演绎古诗词,将传统戏腔融入通俗歌曲……公众号、视频号等添砖加瓦,年轻人在这里分享、“种草”、创作,让千年风雅与时代活力交融,重新书写和定义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风”。
然而,并不是所有来自岁月深处的东西都如此受人欢迎。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遗存,哪些“古风”才能化为“天香”?如何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实中经验很多,教训也不少。
譬如某些“古风”影楼,将仙侠风的头饰、清代的刺绣、唐代的披帛胡乱堆砌于一身,丝毫不考虑所属朝代、妆容礼仪、服饰形制是否准确、协调。如此生搬硬套、漏洞百出的伪“古雅”,可谓画虎类犬。另一类常见的误区则是捡了糟粕、丢了精华,没有与时俱进。比如某些地方将传统道德作为本地文旅主打,将各种掌故反复讲解推广,却没有意识到部分旧时叙事,已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相悖。组织者自以为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殊不知现代道德观念更强调对每个生命的尊重,而诸如“孝”这类美德的精髓,更应是慈爱与感恩的双向奔赴。
试看广东文学馆,数字卷轴微投影让张九龄的诗画“动起来”“活起来”;将墙上的耳机戴到头上,画中粤剧人物随即唱起婉转南韵……同行的一群95后年轻人直呼不想走,还强烈要求下一站去广东省博物馆纵览岭南古今。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魅力。
“古风”何以成“天香”?评判标准应在于: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健康和谐,能否与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那些不仅属于过去、更能照亮未来的元素,才是值得传承的独特文化根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赢得可持续的古韵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