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许 锋
周末是读书的好时候。平素里事务杂乱,静不下心来,读书若不能静心,不如不读,既“糟践”书,也“糟践”自己。
我读书杂,什么书都读。最近因为写作需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得很勤。想不起此书购于何时,看版权页,1979年第1版,2013年第100次印刷,便是2013年后的事了。书脊墨绿色未褪,与封面连接处却已“脱胶”,我用透明胶粘着。
随手翻开,纯属巧合,“暇”字跃入眼帘,意为“空闲”“闲散”。再看出处,之一是“应接不暇”,出自白居易的《草堂记》。
白居易的诗广为人们熟悉,而他的文,名气可能略逊于诗。《草堂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他在江州司马任上——“江州司马青衫湿”嘛。“司马”是个闲职,只拿钱,不管事。江州刺史崔能对白居易又极为尊崇,尽可能提供生活便利。所以,在江州,虽然心情可能低落,但是白居易既有闲又有钱,著书立说,游山玩水,过得比较逍遥。
在庐山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面对香炉峰的地方,有一大片空地,白居易游览至此,脚步似生了根挪不动了。后来他在此处筑了草堂。看似不大,三间两柱,二室四牖。但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简直不能再好。你看,草堂前面是平地,宽广有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水池,池子的面积是平台的一倍。山竹、野花环池而生。池里长着白莲、养着白鱼。又向南则到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粗大的“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乃绝境胜地也。
草堂落成之后,20多位友人在此聚餐,热闹非凡。白居易高兴,便作了此文。文章详细记述了筑堂的过程。“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他说的不是客人来得多让他应接不暇,而是美景多得应接不暇。看似平淡的语句,既蕴含他对山间生活的向往,又蕴藏着抑郁之气。
谪居江州之前,白居易哪里会想到,正是江州给他带来了无上的荣光,正应了一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年秋,白居易到江州才三四个月时,庐山东林寺僧人率上千人,执钱十万,来到浔阳司马府,请求白居易为在东林寺逝世的景云大师上弘撰写墓志铭。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文活动,让白居易在江州得以立足、扬名。白居易之境遇,与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再看出处二:《尚书酒诰》中的“不敢自暇自逸”。《酒诰》载,王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意思是,从成汤(殷商开国之君)延续到帝乙(商纣王的父亲),明君贤相都考虑着如何治理国事。他们的辅臣都很敬慎,不敢自己安闲逸乐,何况敢聚众饮酒?
“不敢自暇自逸”与“崇饮”(酗酒)形成对比,指出纵酒会导致政治腐败,以此告诫“康叔”:治国者须以殷商兴衰为鉴,保持谨慎勤勉的态度。
《酒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不敢自暇自逸”也成为对公务人员的警示之语。简简单单一个“暇”字,扩展开来,历史烟云和文化之风便扑面而来,开卷有益,此言不虚。但现今,读书之趣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今人“刷手机”成瘾,乃至手不释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手机的确好,但若沾上“暇”字,整日“目不暇接”“自暇自逸”,搞不好也跟“崇饮”一样上了瘾,失了魂,落了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