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七十二物候里,与天地时序温柔对话
首页> 悦读频道> 书评 > 正文

在七十二物候里,与天地时序温柔对话

来源:文汇报2025-11-20 10:11

  ■ 刘保党 牛菲菲

  在数字时钟无声跳转、天气预报仅余数据与概率的时代,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日渐稀薄。时间被压缩为数字,季节被简化为温度,自然沦为生活的模糊背景。而李蔚的《万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国时序》,却如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清风,让我们蓦然惊觉——原来我们早已遗落了时间应有的丰盈,断裂了与自然之间的那条细腻而灵动的纽带。

  让物候学从古籍走入日常

  这本书并非呆板的节气科普,而是将“七十二物候”化作一封封来自自然的亲笔信。作者以温润而敏锐的笔触,串联起草木的枯荣、鸟虫的来去,使“东风解冻”“仓庚鸣”不再是古籍中的遥远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季节脉动,以及古人生活智慧的鲜活再现。书中既有对物候规律的清晰阐释,也洋溢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中式浪漫,引领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学会与天地时序温柔对话。

  它不仅是一部自然笔记,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七十二物候体系的深情寻访。物候学作为一门记录生命活动与季节变迁关系的学问,在中国源远流长。《诗经》中已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的生动描绘;至汉代,《逸周书·时训解》更构建起完整的七十二候系统,每候五日,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等诗化语言标记时间的流转。这些名称,本身就是自然观察与文学表达的美妙融合。

  李蔚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让这门看似艰深的古老学问重新焕发出当代的光彩。她并未将物候视为尘封的知识,而是将其织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中。书中每一候都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合了个人记忆、民间智慧与自然体悟的生命叙事。写“桃始华”,她不仅描绘三月桃花的绽放,也唤醒了外婆家桃树的童年印象;谈“蟋蟀居壁”,不止于昆虫习性,更融入了秋夜聆听虫鸣的都市体验。这样的书写,让物候知识变得亲切而生动,仿佛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身边重新发现的时间密码。

  李蔚对物候细节的捕捉尤为精湛。她写“东风解冻”,不仅是气温回升,更是“春天如伟大的魔术师,用春风那温柔的手为天地万物褪去冬裳,换上新装”;写“桐始华”,不仅是泡桐开花,还有那“淡紫色的花朵像一串串小铃铛,在春风中轻轻摇晃,仿佛能听见清脆的声响”。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充满情感的相遇,是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谈。

  尤为可贵的是,李蔚并未将物候知识固化为僵硬的教条。她指出,传统七十二候主要基于黄河流域的观察,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物候表现迥异——岭南的木棉、江南的杨梅、塞北的白桦,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时间地理图景。她更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物候日记”,记录身边的自然变迁。这一参与式的态度,让物候学从古籍走入日常,成为我们与环境建立深度联结的途径。

  物候学揭示出中国人独特的时间哲学

  《万物有信》还提醒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本质上是一部物候的百科全书。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菊花题咏,物候不仅是背景描写,更是情感表达的密码和叙事推进的枢纽。李蔚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文学中的物候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自然现象来表达内心世界。

  这种“物候诗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式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当很多现代作家只能描写室内情境和心理活动,却难以呼应窗外自然的节律,当文学语言失去了对自然细微变化的表达能力,我们的情感世界也随之变得贫瘠。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重新教会我们阅读自然的语言,也重新赋予我们表达与自然共鸣的能力。

  若将视野拓宽至全球,《万物有信》中的七十二物候体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来审视东西方自然认知的根本差异。西方现代科学将自然客体化、数据化的倾向,与物候学所代表的那种主客交融、感性理性的东方智慧形成鲜明对比。李蔚在书中虽未明言这种文化对比,但她对物候的叙述方式本身,就是对西方现代性时间观的一种无声回应。

  在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叙事中,时间被抽象为均质的、可量化的单位,自然被简化为可操控的资源。而物候时间却是一种“有质感的时间”——每一刻都因其独特的自然现象而与众不同。立春的东风与立夏的南风质地不同,寒露的露水与霜降的霜花温度各异。这种时间观拒绝将生命经验简化为数字,而是坚持每个时刻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美感。

  本书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揭示出中国人独特的时间哲学。它不认同“时间就是金钱”的功利信条,而信奉“时间就是生命”的生态智慧。在物候的视野中,时间不是抽象的数字流动,而是具体生命的次第绽放——是梅花瓣上的初雪,是布谷鸟的初鸣,是梧桐叶的飘落。每一候,都是大自然的一次呼吸、一次心跳。

  这种时间观塑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书中引用的农谚如“菊花黄,种麦忙”,不仅是经验的凝练,更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它们体现了“观物取象”“以象定时”的思维方式,将人类活动嵌入自然节律,而非凌驾其上。李蔚所描绘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时间体验,为困于数字与碎片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重新安放自我的可能——我们并非时间的奴隶,而是其韵律的参与者。

  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给出了一系列在都市环境中实践物候观察的具体建议。如在阳台上种植时令花草,记录小区树木的叶色变化,关注菜市场里时令蔬果的更替——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对抗现代生活异化的微小革命。

  当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坚持观察一只蜘蛛结网、一株野花开放,我们不仅在重建与自然的联系,也在重塑自己的主体性。物候观察成为一种冥想、一种修行,让我们从功利的计算中暂时抽身,回归到一种更为本真、更为宁静的存在状态。这种物候生活的美学,不是逃离现代生活,而是为现代生活注入深度和意义。

  在物候学中重新安放漂泊的灵魂

  《万物有信》也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续之书。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不仅丧失了对物候的敏感,更失落了与之相连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李蔚笔下的感伤,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一种渐行渐远的生活智慧的挽歌。当孩子们不再识得鸟鸣,当年轻人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当我们依赖手机提示才知节气更替——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自然知识,更是将自我视为自然一部分的存在方式。

  然而,作者并未沉溺于感伤。她以希望之笔告诉我们:物候的智慧可以被重新唤醒,我们与自然的断裂可以重新接续。只需放慢脚步,留意墙角的青苔、天空的候鸟、市集的时令蔬果——这些微小的观察,正是我们重建与自然对话的起点。《万物有信》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重返自然时序的大门。它不仅是对传统物候知识的梳理,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温柔批判与另一种可能的有力展示。它提醒我们:在效率至上与控制自然的现代迷思中,我们失去了与生命节律的联结。而重拾这种联结,或许正是应对现代性困境的一剂解药。当我们能再次读懂自然的讯息,当时间重新充满鸟语花香,当生活再次与天地同频——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更加本真、更加丰盈的生存方式:那是一种根植于大地、顺应四时的诗意栖居。

  翻阅《万物有信》,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四季的时光之旅。我们从立春的微风出发,历经清明的田野、夏至的炎阳、秋分的凉意,直至大寒的凛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感官的苏醒与心灵的疗愈——万物有信,唯恐人不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倾听自然的声音,阅读物候的讯息,在古老的时间智慧中,寻找安顿身心的力量。

  合上书页,窗外的世界似乎悄然在改变。那片天空、那棵树、那条小路,因物候知识的注入而变得丰富而神秘。我们开始留意玉兰的花苞,聆听鸟鸣的韵律,感受风的转向。《万物有信》赋予我们一副“物候眼镜”,让我们重新看见一个充满讯息与意义的世界。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物候知识不再只是文人的雅趣,而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李蔚表示,对物候的敏感度与生态意识密切相关。能够注意到燕子迁徙时间变化的人,更可能关心候鸟栖息地的保护;能够品尝到时令蔬果独特风味的人,更可能支持本地农业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而在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物候学的意义已超越文化与审美,更具备了深刻的生态价值。书中记录的物候变迁,不仅是季节的标识,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李蔚提到,全球变暖已使许多传统物候现象的发生时间显著改变。重新学习物候知识,意味着我们重新获得了一种观察和理解气候变化的本土视角,一种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生态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有信》不仅是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书,更是一本培养生态公民的教材。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观察自然,更是如何与自然共生。在气候变化导致物候紊乱的时代,这种基于本地观察的生态智慧,或许比全球化的科技方案更能为我们提供切实的指引。

  《万物有信》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重新安放自己漂泊的灵魂?物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通过重新嵌入自然的节律,来找回生命的意义感和归属感。当我们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惊蛰”而非三月,在“霜降”而非十月,我们与这片土地、这个文明的联系就变得更加紧密。物候知识成为连接个人生命史与民族文化史的纽带,让我们的日常经验获得了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厚度。

  所以,这是一本适时而重要的书。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对未来的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时间有质感、生活有韵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有信,而人,终能听懂。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