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许 锋
公元804年仲春的事儿。韩愈被贬至连州阳山担任县令。阳山属岭南小县,地处偏远。陆路不好走,韩愈行的是水路。水路也不顺,越行江流越是悍急,水面不时有巨石挡道,他看着心惊胆战。只见那老船夫,怒目圆睁,奋力摇橹,手臂青筋“爆裂”——舟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韩愈感觉五脏六腑要被颠出。
山转水也转。转入阳山境后,韩愈眼前一亮。只见一峡,水势平缓,碧波连天,两岸芳草萋萋,鸟语花香。韩愈抚着胸口问老船夫,老人家,此峡何名?老船夫笑道:先生,此峡叫同冠峡。又说,峡在同冠村,同冠水与连江在这里交汇,古名还叫晾纱峡。
文人都喜山水,美景触发韩愈灵感,他立于船头,略一思忖,脱口成章:
南方二月半,春物亦已少。
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
此时,老船夫也完全泄了劲,臂膀肌肉舒展,眼睛眯着,听完,笑道:“先生好诗,好诗啊,只是到了阳山,恐怕就无人懂了……”
峡归峡,诗归诗。初到阳山几日,韩愈躲在县衙,长吁短叹。县衙不小,却空空荡荡,既无县丞,亦无县尉。妻儿又不知行至何处。几只饿极的蚊子在眼前打转,伺机叮咬。左侧木柜下方,抽屉半敞,黑物(蟑螂)“出出出”,竟直奔他而来,吓得他跳了几跳。真是困顿郁结,度日如年。
这日清晨,他在城里闲走,忽见几个土头土脑的小孩正追赶小鸡,小鸡大难临头,各自飞跑。还有孩子蹲在榕树下,以弹弓射近旁一只小狗。他走到榕树下,停下脚步,问那个孩子,娃娃,小狗没惹你,你打它做什么?那孩子一扭头说,我不真打,就是吓唬吓唬它。韩愈问,大早上,你们为何不去读书?那孩子起身说,你这个人好怪,你看看哪里有书读?
韩愈忽忆起那日老船夫的话:阳山三代无塾馆,稚子连《千字文》都不曾见过,哪里能读懂你的诗文。另外,语言还不甚通哩。
韩愈内心一阵愧疚:到阳山半月,未曾听到一句读书声,眼见孩童如此,将来怎会不是顽劣之徒?
回到县衙,他展纸研墨,写了一篇求贤榜:“本县欲开蒙馆,诚聘通晓经书之士。但束脩微薄,每日仅供炙肉一斤、新酿一升。”
一老衙役悄声说:“大人,县库仅存几贯钱,您的伙食怕是都要断顿。”
韩愈解下腰间玉佩,稍一迟疑,痛快地交给老衙役:“到店铺去看看,能当多少银两。”
没出二日,韩愈闲坐读书时,忽闻门外有步履声传来,他抬头望去,见一白发老翁拄着竹杖进来,布衣草履,却有一股清癯之气。
韩愈整了整衣冠,起身缓步而出。老翁说:“老朽今日心有不解,特向明公讨教,公既因直言被贬,为何还要在这蛮荒之地行此吃力不讨好之事?”
韩愈正色道:“愈虽遭贬谪,然圣人教诲不敢忘,今见稚子目不识丁,心实痛之。”
“然也。明公既以贴身玉佩换蒙童开智,老朽岂敢再独善其身?”
言罢,对韩愈深深一揖:“老朽隐居多载,今日愿重执教鞭,助明公成就教化之功。”
韩愈忙郑重还礼。县衙西厢,有三间堆放文牒的旧屋。韩愈带衙役清扫完毕,又挪来几副破旧的桌椅,又从自己书房拿来些笔墨,就算开学了。
第一课韩愈自己上。“今日只说一字。”韩愈指着纸上未干的墨迹,“此字读‘仁’,二人为仁。假使两人分一块肉,你多他便少,你少他便多,当如何?”
一童咽了口口水,用方言道:“我食大的。”韩愈勉强听懂。
另一童说:“平分。”韩愈抚掌而笑:“仁者,仁爱也。尔等日后分食,当做到不偏不倚。”
老先生授课时,韩愈立在窗外,听得真切。待孩童散去,向老先生请教:“先生以为,蒙童开智当以何为先?”
老先生捻须笑道:“您以‘仁’字发端,得其根本,然老朽以为,先识‘人’字也可。”
次日,老先生让几个孩子两人一组,在院中做单腿站立的动作。起初大家站得很稳,但不大一会儿,无不颤颤巍巍,最后摔倒在地。
老先生让大家起来,拍打掉身上的尘土,然后取竹枝在地上使劲划出一撇一捺:“你们看,这‘人’字像什么?”
“像我们摔倒的样子!”一院子哄笑声惊动了树上的麻雀,呼啦啦都飞走了。
“说得好!一撇一捺,看似独立,实则相倚。分开则倒,相依则立。”他让孩童们以手相扶再试,果然,更长时间过去,个个稳立如松。
学生回到课堂上课,老先生取出一卷《诗经》,却又不翻开,只问:“可知世间何物最懂‘人’字真义?”
孩童们摇头。他指向梁间衔泥的燕子:“春燕最知。一撇一捺,如双燕齐飞,相随不离。《诗》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说的便是这般相依相惜。而群雁成行,互为羽翼;蚂蚁运食,同心协力;人与人互助,便是第一课上韩先生讲的‘仁’字的精髓。”
他让每个孩子在纸上写了十个“人”和“仁”字。
一年后,暮春,韩愈将离任。他与老先生坐在廊檐下品茶。
“公可知,这一年来,愈时时想起你那日教的‘人’字,简单的撇捺相依,却藏着相扶相持之道,这才是人伦之基啊。”
“老朽教的不过是稚子蒙学,倒是退之先生的《五箴》让孩子们懂了人生之理。”
韩愈笑道:“‘人’和‘仁’已在阳山生根,吾心甚慰矣。”
“此间读书声不绝,是先生做的最好的功德,我没什么好送,写了一幅字,请勿见笑。”
“哪里哪里,公过谦!”韩愈打开,轻声读出:
瘴疠之地升学堂,雏燕弄语藏檐廊。
稚子人仁扶携辨,从此蛮云染墨香。
“好诗,好字!”韩愈赞道。
忽地一阵呢喃——几只小燕子正从窝里探出小脑袋瓜,顽皮地盯着他们看。
《清远日报》 (2025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