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海派绘画的过去与当下,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重逢”。
这个名为“浪潮之上——跨越时空的重逢”的画展不仅梳理了鲜为人知的海上书画雅集的历史,还向观众呈现了43位当代艺术家的130多幅作品。
这场别致的“重逢”,为人们回望海派源起、理解海派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
记者 陈俊珺
海派书画雅集
不只是“雅集”
走进朵云轩艺术中心的展厅,王一亭的《桃实图》、吴昌硕的《篆书八言联》、蒋宝龄的扇面《溪山无尽》等百余年前海派雅集的风云人物的作品汇聚一堂,实属难得。更为难得的是,本次展览的学术策划、艺术史学家、画家汤哲明与朵云轩的策展团队对上海近两百年来的书画雅集活动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海上书画雅集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既与海上绘画同源,也可视作海派绘画的缘起。”汤哲明说。
两百多年前的嘉庆初年,平远山房雅集在上海诞生。这一雅集的发起者是曾经十次出任上海道的李廷敬。平远山房雅集主张淡泊超逸的审美趣味,强调个性,反对僵化风格,是清代中期士商互动背景下的文化现象。
1839年,常熟画家蒋宝龄寓居上海城隍庙小蓬莱阁,发起了小蓬莱书画雅集。这是上海早期的书画会社之一。雅集成员既有画家、文人,也有鉴赏家、收藏家等。艺术品的交换、买卖和润格开始成为雅集活动的一部分。小蓬莱书画雅集的活跃期正处于“海派”正式形成的前夜,因此被艺术史界视为“前海派”或“早期海派”的重要代表。
1843年后,上海的雅集活动逐渐从传统书画雅集转向现代化的书画社团形式,雅集有了固定场所、组织机构和章程,并推举有名望的书画家出任书画社团会长,且更侧重于书画家的商业推广。
其中,萍花社雅集开“海派”之先河,以“二十四友”为核心,通过定期的雅集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早期海派绘画风格的形成和传播。以钱慧安为代表的人物画家,在继承明代画家陈洪绶等人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更符合市民审美的风格,开启了海派人物画的先声。
1875年,海派巨擘任伯年与其得意门生和长期合作者俞达夫,在豫园九曲桥得月楼成立飞丹阁书画会。改琦、王秋言、胡公寿、任熊、任熏、任预、任伯年、张熊、蒲华、吴昌硕、吴友如等人先后主持会务。
飞丹阁书画会既设有书画家的雅集场地,又有书画作品销售处,还有外地到沪书画家寄宿的房舍,是一个兼具客栈、茶馆功能的书画店。这种“店会合一”的模式使飞丹阁书画会成为凝聚海上书画家的场所,对海上画派的成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是清末上海书画家的重要社团,在20多年的时间里,它成为海派艺术鼎盛期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的运作方式已非常接近现代的行业协会或画廊,兼具高端艺术交流与权威商业中介的双重功能,将海派书画的影响力推向了高峰。
1909年,豫园书画善会成立。钱慧安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他去世后,高邕、王一亭等人继任。豫园书画善会关注慈善,其成员在绘画风格上彼此借鉴,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海派书画中西交融、流派自由、风格多元、开拓创新的特征。
海派无派
它是一种精神
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上海朵云轩集团总经理朱旗告诉记者,之所以会从书画雅集的角度对海派绘画进行一次梳理,是为了让观众从另一个视角更为全面地认识海派绘画的源起与特殊之处。
“海派无派,海派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朱旗说,“如果把艺术比作大海,那艺术家就像是海上的弄潮儿,每个人在浪尖‘起舞’的时候,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彼岸。顶级的弄潮儿懂得波涛起伏的规律,他们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向着那个目标破浪而行。”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认为,海派绘画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派有很大的不同,它并没有公认的、能够一呼百应的领袖,也很难用一种风格或一种观念来定义它。“海派画家各画各的,不喜欢争论,因为大家都明白争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海派绘画的底层逻辑与商业逻辑密不可分,只要市场能接受,画家就能生存。”
海派是中国艺术从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的重要转折,而这正是海派与其他流派的不同之处。在陈翔看来,这种转折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艺术,通过雅集等形式得以向市场传播,让普通老百姓也有可能欣赏,甚至也能买得起。
二是西方绘画的引入,拉近了普通老百姓与艺术的距离。在海派之前,中国画坛的主流是文人画,文人画的知识性比较强,笔墨程式是老百姓很难读懂的,只有积累了一定的修养,才能体会到文人画的妙处。而西方绘画,尤其是写实绘画强调要画得像,被引入中国之后,有些艺术家就开始逐步改良中国画,从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大趋势。中国近现代绘画历史上的新门类几乎都在上海落地生根,比如月份牌、漫画、新兴木刻,这些艺术形式的情绪表达都比较直白,容易被大众理解。再加上上海现代化的传播系统,为海派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画中国画
并不意味着落伍
1900年,朵云轩诞生于上海抛球场路南三马路口(今河南中路汉口路),初营苏杭雅扇、诗笺信纸、文房四宝、书画装裱等,后来又发展出木版水印、书画中介等业务。和海上题襟馆一样,朵云轩为海派书画家吴昌硕、陆俨少、谢稚柳等人提供代收件、定润格、销售作品的平台,使他们能更专注于创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朵云轩在展览交流、艺术品购藏、学术研究及艺术品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积极作为,成为海上艺术家荟聚交流的精神家园。
此次展览的联合主办方芊荷艺术空间是近年来崛起于上海艺坛的年轻力量,致力于发掘、推介全国范围内的新一代国画人才。汤哲明用“一老一少、一大一小”来形容这两股力量的汇聚与融合。朵云轩库藏的多件书画珍品与来自芊荷艺术空间的130多幅当代艺术作品在展厅里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重逢。
“我们在遴选画家及其作品的时候,是不拘一格的,不像过去的展览往往聚焦于有师徒渊源或某一流派的艺术家。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来自五湖四海,绘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国画也有油画、版画,连每件作品的装裱方式都各具特色。我们为作品搭建这样一个各美其美的空间,相信无论是画家、藏家还是普通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朱旗说。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包括卢辅圣、张伟民、江宏伟、何曦、冷冰川、徐累、方力钧、洪健、郑文、白璎、鲍莺……共43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著名画家卢辅圣,他生于1949年,而年龄最小的姜鹿语则生于1998年。“这些艺术家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上海的海纳百川。”芊荷艺术空间主理人雷秀丽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参展的130多幅作品风格多元、种类多样,但它们对传统艺术都有一定程度的承袭,并且呈现出当代的审美倾向。“有人一提到中国画就觉得是过时的,艺术家只要拿毛笔画画,就是落伍的。其实,一幅作品的审美是否具有当下性,并不取决于艺术家是拿毛笔还是拿油画笔,而是在于他有没有自我的表达。”雷秀丽说,“比如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何曦、邵仄炯等人所用的都是最传统的宣纸和笔墨,但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强烈的个性与充满时代感的审美。再比如丘挺的作品《千壑幻雪》承袭了经典中国画的图式,但并不妨碍它深受年轻观众甚至是‘10后’孩子的喜欢。我们想借这次展览告诉大家,中国画并没有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