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郦萍
京城深秋的美景,除了满山红叶外,还有一道超美的风景也很值得观赏, 10月底至11月初,当霜降节气过后,北京绚烂金黄的银杏美景便如约而至了。
据传,古人称银杏为“鸭脚木”,因叶片形似鸭脚得名,又因其果实形状酷似小杏且内核色泽洁白而改称“银杏”,俗称“白果树”。宋初被进贡给朝廷,遂赐名“银杏”。银杏树最为人们所青睐的是金秋时节那满树明黄之色,把秋日的浪漫渲染到了极致。

据《北京古树名木志》载:北京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有120多棵,其中上千年树龄的有20多棵,且多分布于古寺名刹之中。溯其渊源,是因为银杏树一直被道教佛门视为“圣树”“仙树”“佛树”,所以广为栽植。
银杏树形高大挺拔,树老枝粗,每当金秋时节,美丽的扇形叶片先变成柠檬色,再变成明黄色,通体明媚。尤其是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绚丽,更衬托出寺院宝殿的庄严肃穆。银杏不仅与古刹相映生辉,其坚韧挺拔、正直通达、朴实无华的品质更令人敬畏。
从古至今,京城的古银杏都是秋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那满树金黄,辉煌夺目,为文人墨客所赞咏。
真觉寺俗称五塔寺,位于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塔前的两棵巨大的古银杏,高达25米,距今已六百多年。每逢金秋时节,金黄满树,特别是在秋阳的映照下和金刚宝塔交相辉映,成为长河畔一道绮丽的秋日景观。清代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秋游于此,即兴赋诗赞曰:“五塔寺边双树奇,马行迂道款禅扉。高枝似向云中出,落叶犹能天半飞。清磬几声催夕照,疏香十里点朝衣。邻斋东去春如海,较尔浓荫覆院稀。”古塔、禅门、落叶、磬声、夕阳,勾勒出一幅禅意画境,凝重而古朴。
香山卧佛寺三世佛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株古银杏树。东面一株高22.5米;西面一株高近20米,东为雌西为雄,据传是建寺时所栽植。那巨伞般的树冠护卫着佛殿,每至深秋时节,明黄色的扇形树叶如彩蝶翻飞飘荡,在蓝天、红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璀璨。清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来京应试得中后,骑马寻游西山古寺名刹时,曾拜访过卧佛寺住持青崖和尚,与其在银杏树下一边品茶,一边谈禅论法。时值寒秋,古银杏满树尽带“黄金甲”,郑板桥即兴赋诗曰:“西山肯结万山缘,吹破浓云作冷烟。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诗中的“黄叶寺”即卧佛寺,而“黄叶”则为寺内两株被秋风染得金黄的古银杏。
碧云寺水泉院里有一株被称为“三代树”的古银杏,其“生于枯枝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已参天矣。”有诗赞曰:“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只有山腰汩汩泉。”秋日置身于树下,举目仰望,银杏枝繁叶茂,树根周围真的留着残根。数百年,三生,三名,生命力之强大,超出人们的想象。那明黄色的叶片在秋风的吹拂下,飘飘扬扬,摇曳生姿,令人敬畏。

西山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前的银杏树,有“银杏王”之称,为辽咸雍四年(1068年)所植,距今已有千年。枝叶参天蔽日,树身几个人合抱不过来。清乾隆皇帝曾为此赋《银杏王》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苍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而乾隆皇帝的曾孙、著名诗人奕绘也曾寻游于此,遂赋诗赞曰:“振衣绕佛座,观树下层台。百围古银杏,毫末何年栽?罗生子孙枝,各具梁栋材。”
西山著名古刹潭柘寺毗卢殿前东侧的银杏树高达30多米,粗壮挺拔的巨干周长达9米,据传植于唐代。清乾隆皇帝曾御封其为“帝王树”。同时又封西边对称的一棵银杏树为“配王树”。金代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曾赋诗赞美这里的银杏:“一林黄叶万山秋,栾杖参陪结胜游。怪石斓斒蹲玉虎,老松盘曲卧苍虬。”既赞美了深秋银杏的魅力,又赞颂了古松的苍劲。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曾与友人寻游潭柘寺,遂写下300余字长诗,赞美寺内的景观,其中有“石桥中引通长廊,毗卢楼阁妙严庄。殿前银杏参天苍,千载金元阅沧桑。”由此可见这里的银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怀柔红螺寺有京北“第一大寺”之称,著名植物景观“三绝”之一的便是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唐代雌雄银杏。这两棵银杏十分奇特,雌株结果不开花,雄株开花不结果。每至深秋,璀璨而壮观的景致当为满树明黄秀色,那西侧一株为雄树,高大丰茂;东侧一株为雌树,略显清瘦,果实累累。清代寺内僧人有诗云:“红螺寺院两银杏,雌雄异株分东西。西雄开花不结果,东雌无花果实丰”。因银杏果有长寿、多子多福寓意,且叶片呈心形,一柄二叶象征恋情,所以每到果实与黄叶落下时,人们便慕名前来拾取,以纳吉祥。
供图/凤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