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许 锋
午后读书,读与苏轼和黄庭坚有关的书。
泡了一杯信阳大苏山的茶,在窗前坐下。此时天阴着,清晰地看见茶叶在杯中舒展,一点一点,像午睡刚醒来,一个心思慢慢打开。
这茶,一喝就是6年。
大苏山在信阳光山县。山上有寺,名曰净居寺。产的这茶,是信阳毛尖。6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于那里品茶,一品,清香萦绕;二品,绿满青山;再品,苍然暮色。如一日经历三季,格外澄澈、旷达。从此,便开始“追”这茶。有人好奇,或逢人问起,我便介绍,这茶与苏轼有关,好像我持的罐中的茶苏轼真喝过似的。
是喝过,不过,900多年前。山是这山,寺是这寺,物是人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判流贬黄州,次年正月初一由汴京(今开封)启程,经数十日颠簸抵此。苏轼歇了口气。此处离黄州已不远,还有400里路程,那就歇歇吧。
苏轼与僧人谈佛论经,读书静思,除杂去尘。感受苏山之秋的草木葱茏,蝉鸣嘶嘶。那茶,实为僧徒辟荒躬耕所种。这段经过,苏轼写了《游净居》(并序):“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
序解释了“苏山”之名的由来,也通过僧人之口,叙述了一个传说,并点出“遇三苏则住”的谶语。这个传说为寺庙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巧妙地与500余年后到此的“苏”轼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诗较长:“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此诗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重创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既叙述归隐之愿与仕途之厄,也表达劫后余生的感慨与向佛之心,“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是点睛之笔,苏轼回望这片与他同姓的“家山”自问:在这年关将至时节,他该去哪里?其实是灵魂拷问,经此厄运,他何去何从?
有人说,苏轼逗留苏山几日,黄庭坚也来专程看望苏轼。苏于黄亦师亦友,若真如此,苏轼定格外欣喜。但查史料无据。黄庭坚的确与苏轼在苏山见过面,只是,已是几年后的事了。宋陈郁等撰《山谷先生年谱》载,元丰六年(1083年)9月,苏黄于光山交游。黄庭坚借景抒怀,作《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避世一丘壑,似渔非世渔。独吟嘉橘颂,不遗子公书。笋蕨园林晚,丝缗岁月除。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
“避世一丘壑,似渔非世渔”,这位古人隐居在山水之间,看起来像个渔夫,却非真正的渔者。塑造了一个高士形象。“独吟嘉橘颂,不遗子公书”,“嘉橘颂”,指屈原的《橘颂》,借此典故,赞美钓台主人像橘树一样,坚守志节,不随波逐流。“子公书”典出《汉书陈遵传》,代指谄媚权贵、谋取私利的书信。通过一正(吟橘颂)一反(不遗子公书)两个典故,刻画了钓台主人品行高洁、不慕荣利的形象。“笋蕨园林晚,丝缗岁月除”,在傍晚的园林中,“他”以竹笋和蕨菜为食;在垂钓的岁月里,任时光静静流逝,“笋蕨”是素食,“丝缗”是钓线,营造了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意境。“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那些只知道梳妆打扮、献媚争宠的人啊,怎会明白这位高士的志趣,只会像失宠的姬妾一样为被抛弃而哭泣。“泣前鱼”典出《战国策·魏策》,比喻失宠、被遗弃。
四年流寓催人老,唯有苏山寄情仇。黄庭坚心知,苏轼的心结或已解开。苏轼在黄州几年,创作生涯达到巅峰,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会面前一年(1082年),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地抒情,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忆和壮丽山河的描绘,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政治失意的苦闷,以及寻求超脱的复杂心境。他似是找到了一个人生坐标。
我呷了一口,这茶,味道还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