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亚彬
舞剧《青衣》10周年纪念演出将登陆国家大剧院。将小说《青衣》改编成舞剧,我想这是我艺术人生中最好的“遇见”之一。
在北京舞蹈学院读书时,我选修了关于文学的一些课程,订阅了一些优质文学刊物。文学带给我的不仅是阅读的快乐,更是想象力的激发,让我的艺术触角向更广阔的世界伸展。

舞剧《青衣》剧照,王亚彬饰筱燕秋。刘海栋摄
我清晰记得阅读首发在《花城》上的中篇小说《青衣》时的情景。“初识”筱燕秋的那个下午,室内刚刚供暖,我窝在宿舍里木质的椅子上,窗外的风摇晃着光秃的树干,一遍遍刮过玻璃,发出嗞嗞的声响。同学们说说笑笑,逐渐地,随着阅读,周围静谧下来。我被文字的浮力托举起来,游走于人物的内心世界,飞快地“直面”筱燕秋,一个转身,又撞见了春来。她们既具象又抽象,她们与我对视又与我擦肩而过,她们与我素昧平生又似曾相识。我“凝视”筱燕秋的身影,她拖着红白的水袖,徐徐走来。当我再次抬眼望向窗外,雪花沁润窗棂,朦胧动人。这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深深扎进了我的记忆,在岁月中生根发芽。
2012年,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推拿》在南京筹拍,我受康洪雷导演邀请进入剧组,饰演金嫣。我读了《推拿》,又重温了《青衣》。这一次,我决心通过我的肢体语言,将筱燕秋立在舞台上。非常幸运,我获得了毕飞宇老师的授权,将小说《青衣》改编为舞剧。
改编,压力不言而喻。2012年至2015年,舞剧《青衣》进入漫长的筹备阶段,我仍记得“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五季舞剧《生长》欧洲巡演路上,我不停地翻看原著。飞机、咖啡馆、后台、餐厅,过往的物理空间里挤满了小说原文。我时不时“看见”筱燕秋、春来、面瓜舞了一段,就又回到字里行间。
我的笔记里逐渐列出不同舞段,秉承“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的创作宗旨。小说中的筱燕秋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这让每一位创作者的艺术设想都能得到充分实现。中、法、英、波4国艺术家共同奠定了这部舞剧的美学基调:打破传统舞剧4幕结构,以流动的“戏中戏”“日常生活”“潜意识和超现实”3条线索编织呈现筱燕秋的生命长度和浓度。所有转场均以视听语言的方式进行衔接,时空在故事讲述中不着痕迹,自然流淌。
2015年10月,舞剧《青衣》在国家大剧院首演。首演当晚,化妆间镜子里的我,已不再是我,我带着一个崭新的角色生命开始旅程。这是对心境的一种历练。王亚彬与筱燕秋成了最好的姐妹,将文学世界里的充沛情感、艺术家的逐梦人生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跟随着舞剧《青衣》走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外的不同城市。我们遇见很多热情而投入的观众,在剧场里一起感慨、拭泪,一起随舞剧探讨“生命该如何寄托”。
回眸舞剧《青衣》走过的这10年,借毕飞宇老师写在演出场刊上的话作为总结:“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