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路艳霞
“写了40年,一直在写苏州,好像也没有写够。”苏派作家领军人物范小青的长篇新著《江山故宅》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的言语间尽显对苏州的热爱、对文学的坚守。

巧妙融合文化符号
范小青说,《江山故宅》书名的灵感源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作品正是以言子陈多年以后回到故乡苏州,开展“已毁古建筑群现状评估”课题研究为叙事主线,发掘出家族几代人的隐秘往事,呈现出古城里的历史风貌、世道人心和变迁发展史。
范小青谈道:“小说通过具象的老宅,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着重写了人类生存的双重世界,物质也许终会荒芜和消失,但是精神的重建和永存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范小青通过不断切换各个角色的主讲人身份,巧妙融合苏州园林、刺绣、评弹等文化符号,书写了一座城和几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变迁,牵引出两个家族从清末民初到当代中国跨越百余年的兴衰变化,彰显了中国文化重情重义的深厚传统。
“这部小说中的文体多样,有日记,有书信,有回忆录,有字画,大多与苏州文化和传统有关,考虑到评弹是苏州艺术的代表,所以在后面的一个章节,我创作了一段评弹,也完全是斗胆尝试,以前从来没有写过。”范小青一再说,采用多重视角叙事,也是为了让叙述不沉闷,“现在生活那么精彩,小说还是单调老套地写,看的人可能会更少。”
“这部小说写着写着就放下了,放下了又拿起来再写。”范小青说,她起初采用正面叙述的创作手法,就像她写首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一样。但她后来发现,纯粹采用这样的创作手法,故事很难进展,叙述变得困难、无味、无趣,于是她果断加入了各种文学元素,写作天地才变得开阔起来。
“我采用虚实两条线,物质一条线,精神一条线,一方面写老宅到底拆还是没拆,但同时还探究一种精神的追求,就是中国人推崇的诚信、忠义。”
“苏州文化滋养了我的写作”
“苏州文化滋养了我的写作。即便是后期不写苏州符号、不用方言的作品,人物的精神实质、思考方式仍是苏州的。”范小青如此说道。
范小青出生在苏州,这里也是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她熟悉这座城的大街小巷,更对这座城内在的文化肌理着迷。“苏州人努力而不张扬,温和而又坚韧。”范小青说。
早在1985年,范小青第一次走进苏州市纽家巷3号,那是清朝状元潘世恩的故居,“我走进去看到了状元故居破旧的全貌,结识了潘世恩的后人和老宅里的许多居民,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关于苏州故宅的写作就已经开始在我的内心深处萌芽了。”
时光跨越到了两三年前,范小青完成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为了写这本书,范小青走访了大量的老宅,听了许多关于老宅的故事,更与当地政府、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寻常老百姓等进行了深入沟通,这些都为《江山故宅》的创作做了扎实而细致的铺垫。
范小青说,尽管自己一直在写苏州,早期作品更侧重营造苏州街巷的烟火气,语言中自然融入苏州方言,而近期作品却加入了悬疑元素,甚至采用元小说写法。她坦言,这种变化是随人生、时代自然发生的。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作家
“几十年的写作,为什么还在写,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其实,没有‘完成’的,并不一定是指某一些具体的作品,‘没有写好’的,也不一定明确是说哪一个作品没有写好。”范小青一再说,即便已至70岁,她仍执着于写作,每天至少写上两三小时,这一天才算过得舒坦,如果这一天没写东西,她就觉得像没吃饭、没睡觉一样难受。
今年恰好是范小青发表作品45周年。1980年,范小青在《上海文学》发表首部短篇小说《夜归》,那个时候她还是一名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大三学生。她回忆那段文学岁月时说,“当年在农村插队几乎没啥书可读,进入大学简直就是掉到书的海洋里了。”她读遍了世界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她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
45年走过,范小青始终感受着时代的脉动,几乎每一年都有新作问世,迄今为止,她已发表了20多部长篇小说,500余部中短篇小说。“在人生的路上,在写作的路上,我已经奔跑得很累很累了,但我仍然拼命奔跑,我并不知道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范小青感慨道。
范小青喜欢追剧,对于AI写作她也从不抗拒。但当她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苏州故事》里的一部小说《鹰扬巷》以两三百字内容梗概进行输入,满心期待大数据创造奇迹的时候,最终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大数据算不出文学的内在东西,算不出人物的内心,更算不出我对巷子的独特感觉。”
范小青把AI生成的《鹰扬巷》视频戏称“水泥《鹰扬巷》”,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加坚信每位作家的写作都是独到的,作家的写作是有未来的,不是所有的东西人工智能都可以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