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吴玉萍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民俗包含了中国文化基因,是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的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不断讲述和传播的过程,给族群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民俗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日益成为强化民族认同、彰显大国风范的关键力量。
农耕文明的精密指南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诞生于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圭表测影、观测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综合性时间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每15°对应一个节气,精准反映季节、物候与气候的周期性规律。从古到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商代甲骨文已记载“大火星”(心宿二)观测,用以确定春分;西周通过圭表测算确立“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奠定节气雏形;汉代天文技术进步,将太阳黄道细分为24等份,使节气体系完全定型,误差控制在2—3天内,《太初历》更是将节气体系纳入官方历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时标准,节气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国家战略工具”。清代《授时通考》以节气为框架整合全国农业数据,成为国家治理的“农业操作手册”。至此,农耕文明的精密指南形成。
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全年的农业生产框架和准确的农事时间参考。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顺序和特点,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养殖、收获等各项生产活动。农民既可从宽处大致规划,如在冬季农闲时期进行农田的修整、农具的维修和准备春耕的物资等工作,在春季这种播种育苗的关键时期对不同节气的适宜作物进行种植布局;也可从细处精准实施,如根据“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规律,在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时,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根据“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对秋分时节天气过于干旱或多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农民还创造了大量的农谚和民谣,它们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农民把握农时、农事,指导田间管理,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让农民明白合理施肥是保证庄稼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指只要冬季降雪充足,则有利于小麦越冬和来年生长,预示着来年可能是丰收年;“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告诉人们小麦在发芽时需要充足的水分,而蔬菜在开花时需要较多的水分等。作为农民的智慧结晶,农谚承载着重要的农业知识,能够将先辈们的经验世代相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据历史记载,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节气农谚(如“处暑收黍,过时则腐”)成为流民重建农业社群的生存指南;明清小冰期,弹性种植制度(“大暑补种荞麦”)则缓解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粮食危机。
智慧生活的诗意表达
二十四节气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浪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了诸多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精品。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描绘了春雨在立春时节滋润万物的景象。白居易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和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展现了芒种时节农民忙碌与丰收的场景。韦应物通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将春雷唤醒农耕的场景凝固为永恒意象。欧阳修的“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则通过拟人手法赞颂了小满时节谷物初盈的丰收前奏。这些诗意又凝练的表达既是经典文学书写,也是传统生活美学。
诗如此,画亦如此。宋代文人擅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山水画构图,如北宋画家王希孟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指导下,完成了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画中通过“清明细雨”“寒林暮雪”呈现四时流转的视觉韵律,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精绝之技的同时,也对节气美学有了更多的形象感受。另外,各地民间的《春牛图》以立春的鞭牛仪式为原型,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求。比较常见的是带有历画的一种,上有一年二十四节气及日历等,可指导农家一年的生产。代表作品有苏州桃花坞的《大清光绪廿五年春牛图》,图上刻有十二个月,每月里又有两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是农业劳作的重要依据。不管是名家画作,抑或是民间艺术,都成了农耕文明的美学符号。
二十四节气还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相互交融,体现着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有许多节气还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传统文化。在四时交替的岁月里,人们从中也悟出了诸多养身之道。传统习俗比如:立春时节,人们会有“咬春”的习俗,通常会吃春饼、春卷等,寓意“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明代《酌中志》也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冬至时,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传统,象征着团圆和吉祥。养生之道比如:夏季小暑、大暑时,天气闷热潮湿,人们会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利湿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秋季干燥,尤其秋分、寒露后,人们会注重滋阴润燥,常吃梨、百合等润肺的食物等。上述习俗和养生都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彰显着中国人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
* * *
新时代,科技与传统进一步融合。数字媒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以全新形式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打破空间界限,让更多人以更多形式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应地,传统文化成为创新创意的不竭源泉,日益展现其现代价值。两者将成就一场双向奔赴。
(作者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