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在故宫长大:一位守宫人的烟火记忆》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北双宝的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共和国屡立功勋,后转业进入故宫做保卫工作,北双宝也因此成为罕见的生在故宫、长在故宫、工作在故宫的“宫一代”,经历了异于常人的传奇人生。书中,北双宝追忆了自己在故宫出生、成长、工作的经历,辅以200张照片,呈现了普通故宫人的生活日常和生命轨迹,也展现了诸多故宫保卫、管理工作细节,以及故宫博物院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故宫“新生”意味着什么
1965年,北双宝出生在角楼下的故宫博物院职工宿舍。他在角楼的守护下,童年足迹遍及故宫的院落和房廊。
那个时代的故宫什么样?1959年底,末代皇帝溥仪描述重回故宫所见:“令我惊异的是,我临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都油缮得焕然一新,连门帘、窗帘以及床幔、褥垫、桌围等都是新的。打听了之后才知道,这都是故宫的自设工厂仿照原样重新织造的。故宫的玉器、瓷器、字画等古文物,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以及包括我在内的监守自盗,残剩下来的是很少了,但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不少解放后又经博物院买回来或是收藏家献出来的东西……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溥仪这次回故宫时,我还没出生,但我父亲已经在故宫左翼门对面上岗值班了。我曾听父亲说过,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动员军民进故宫大清扫,十年间清理出的各种垃圾一共达25万立方米。一般人很难想象曾经的故宫有多么破败,也很难理解溥仪所说的‘新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北双宝回忆。
故宫在孩子眼中是个大公园
北双宝的童年就是在故宫里到处跑。他家离神武门近,所以一般是从神武门进宫,之后去父母工作的地方玩。“刘秀彤经常在西三所玩,她爸爸刘炳森是著名书法家,就在西三所院里工作。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在图书馆院里玩,他爷爷是图书馆馆长。”
“上学前,故宫在我们眼里就是个大公园。”北双宝回忆,那时故宫开放的区域很小,只有三大殿、后三宫、东西路和珍宝馆。太和殿里边也可以进去参观,“我们两个小朋友曾一起去抱太和殿的一根金漆盘龙大柱,结果都抱不过来。”
很多人好奇,故宫为什么要在下午四点半(夏季时间是下午五点)准时清场关门?为此,坊间还有很多揣测。对此,北双宝也做出了正面回应——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关门之后,保卫人员还要对大殿内外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一些需要检查的夹道里面非常昏暗,遇到阴天更是一片漆黑,保卫人员都是打着手电进行检查。夏季五点、冬季四点半之后,太阳就快下山了,如果再耽搁,天黑之后再进行检查,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书中收录200张照片
古建筑摄影家孙宏光曾说:“故宫是世界摄影圣地之一,没有之二。”为了留住故宫的美,2017年,北双宝开始学习摄影。他跟随摄影大家李少白等人学习专业摄影,走遍了故宫的各个角落,在黎明、白天、黄昏、夜晚等各个时间段,拍摄下了故宫的春夏秋冬。书中收录的200张照片,捕捉下故宫的四季、晨昏、虹霓、雨雾、沙尘暴、蓝月亮……以及不为人知的未开放“禁地”风光。
同时,这本书也是紫禁城饱含温度的烟火记忆,角楼飞檐下烧饭的炊烟,故宫食堂新年饺子的热气,神武门茶摊五分钱大碗茶的涩香——这是帝王将相宏大叙事之外,一个普通人用人间烟火绘就的故宫年轮。
作者在《序言》里写道:“回望过去,有一些遗憾,但不遗憾的是,在这里,我见到过故宫的日升日落,走遍了故宫的角角落落,熟悉故宫的一草一木。后来,也拍摄了十余万张故宫的照片。在即将离开故宫的时候,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曾经看到过的故宫。”
文/记者 祖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