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许 锋
不说别人,我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读书了。是没时间吗?看手机的时间却有。是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吗?可是刚度过相对漫长的暑假。报纸倒是看的。但读书与读报毕竟不是一回事,如《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校园阅读的道与术》的作者张圣华所言,“孤独和迷失会更严重地纠缠人们”,而“读书仍然是解决人们精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他所说的“孤独”与“迷失”的“起源”,是诸如手机等媒介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生活丰富多彩。确如作者所言,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感觉到,随着“选项”越来越多,“孤独”和“迷失”却驱之不去,甚至有加重。
本书作者是阅读的倡导者——曾组织全国城市教师阅读状况大型调查、主持“重读陶行知”活动、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他认为读书的本质:“是个由静而动的过程,心浮气躁是不行的,必须静下来才能读书”“通过阅读来培养人之常情”。由此,阅读主体——“我”,被唤醒后具有了三个基础性标志:“我觉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
作者对“阅读”的思考由来已久,他既纠正了“人们”的“偏见”——信息化时代,读书可有可无,“把读书当镇静催眠药”;又告诉人们,“我”有变化,方为真读书,“我”有发现,才能进行思想建设。
作者认为,“一直以来,阅读经典也是一笔糊涂账”。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尤其对于小孩、少年,必须有所取舍,而“推荐书目”,也不能完全由语文老师来进行,每一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推荐,因为阅读“滋养心灵”,而心灵的田园,芳草缤纷为最美。
阅读事关文化传承。作者认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身在何处,即便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他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他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精神“护照”。而“基础性”的国学经典的作用是,可以让他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获取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掌握与一般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正常交流的能力。为了提升阅读的效果,可以把《论语》“变”成动漫,把《道德经》“变”成纪录片,把《孝经》“变”成故事会。但是,作者“看不惯”为“背诵”而“背诵”,那无非是显摆记忆力和博学罢了,游离于“求道之志”外。
薄薄的一册书,我一口气读完,思忖良久。我感叹的是,作者心头始终萦绕着的关于阅读的思考与情结,尤其对于孩子,他认为阅读可以储藏童年,可以满足好奇心,可以实现情感和精神发育,可以获取“方法”,是陪伴孩子一生成长的挚友。
是的,无论何时,当阅读“渐行渐远”“渐行渐疏”,一定不是好事,大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小到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人,莫不如此,只有阅读“渐行渐近”“渐行渐亲”,人们由“被迫”阅读、“功利”阅读转而“自主”阅读、尝到读书的甜头,至如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温和,充满童真、仁爱、恻隐、悲悯,健康、和谐、有序、发展,“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时代。这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
(《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校园阅读的道与术》,张圣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