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喆
正阳桥遗址位于正阳门箭楼南侧,前门大街北端,是正阳门前护城河上架设的桥梁遗址,也是明清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一处桥梁遗址。如今,人们从步行街熙攘的人流中走过,在脚下三尺处,能看到藏着一座跨越六百年的“城市记忆地标”——正阳桥遗址,令人赞叹连连。正阳桥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它曾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水上咽喉”,如今是躺在地下的“历史拼图”,从车马喧嚣到静默陈列,读懂它,也就读懂了前门大街地下的历史密码。
正阳桥镇水兽
正阳桥遗址北界大致在东西向前门大街中线以南,南界大致在大北照相馆与月盛斋一线,东西边界分别在现状绿地范围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正阳桥遗址还包括东西两侧的河道及南北两侧的御路。遗址现地表大部分为在用市政道路,东西小部分为绿化草坪,东西各有一条铛铛车轨道。
正阳桥的“前世”,要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1421年紫禁城落成后,北京中轴线格局定型,正阳门作为内城正门,门前必须有座桥连通南北——这就是正阳桥的由来。《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记载,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 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增修了瓮城、箭楼、左右闸楼,“深其濠,两涯悉瓮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据此可知,正阳桥石桥修建于正统年间,之前为木板桥。它是一座横跨护城河的“五孔石桥”,桥身为三券,桥面用栏板分成三路,中间一路专供皇帝出行,两侧供民众行走。《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及相关老照片中均有较为明确的表现。
那时的正阳桥,是京城最热闹的“交通枢纽”。向南,是通往各省的“御道”,商队从这里把南方的丝绸、茶叶运进京城;向北,是直达皇宫的“天街”,文武百官每天从桥上走过,朝见皇帝。桥头有“正阳桥”石匾,桥下护城河清水流淌,岸边柳树成荫,老北京人常说“正阳桥畔看春柳”,说的就是这处景致。
到了清朝,正阳桥的“戏份”更重了。康熙、乾隆年间,前门一带成了商业中心,绸缎庄、茶叶铺、饭庄挤满桥的两侧,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有骑着马的官员,还有推着独轮车的百姓,桥身的石板被磨得光滑发亮,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烟火气。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护城河逐渐淤塞,到清末民初,桥上开始搭建临时商铺,桥的原貌慢慢被掩盖。
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对正阳桥进行了改造。桥身加宽,桥拱降低,栏板拆除,桥身两侧重做水泥仿罗汉栏板,原券脸石被拆,安至新修拱桥外侧。20 世纪70年代,进行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为了明确正阳桥遗址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历史沿革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迄今已经对正阳桥进行了两期考古发掘。第一期发掘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至9月16日,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出正阳桥东南角镇水兽一座。第二期发掘时间为 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1月4日,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掘出位于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桥体一座,包括南孔、中孔的桥墩、凤凰台、券脸石、桥身,以及南孔内底部海曼条石。
这两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不仅让人们直观地看到正阳桥长什么样,更成为中轴线历史原真性、完整性的实证。通过已发掘部分正阳桥遗址的尺度、材料、形制、工艺等信息与查到的历史沿革信息比对,现存正阳桥中址应为“京都市营造局档案二十七号卷”在1919年所记载的改造工程遗物。
经过考古专家的清理和考证,这座镇水兽背部距现状地表深2.4—2.5米,探方最深处深3.1米。镇水兽身体整体大致呈西北东南向,方向135°。头似狮,朝向东南,下探视河道内的水面。身似虎,被挂鳞甲,局部有祥云纹,臀部及外侧腹部浑圆,四条腿紧抓在石板上,尾巴粗壮,同身体均向内侧弯曲。身长3米,宽1.2—1.4米,高0.48米。镇水兽外侧完好,内侧即靠近河道的一侧有残损,包括部分背脊、左前腿、左后腿及臀部。正阳桥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居南、居中,是内城九门外规制最高的一座石桥,镇水兽作为正阳桥的附属遗存,其有如此体量,也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此外,位于桥孔顶部、券脸正中由三块条石拼合组成的吸水兽,前身匍匐,脑袋探向河面,两只前爪强劲有力,紧紧抓住券脸,神态、形制清晰可见。
如今,作为前门大街的历史现场,摩肩接踵的游客走近这座“老桥”,流连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