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欣怡
观众身着白色雨衣进入剧场,看戏剧演员翻着跟头画画。结束时,大家的雨衣上已布满星星点点的彩色颜料——这是9月下旬,比利时《不像画!》沉浸式动感画室剧场为“国际儿童戏剧联演”带来的作品。
与传统儿童剧相比,《不像画!》的编排透着“不像话”的气质——全程没有对白,且只有一名演员。剧目创作初衷是致敬行动派绘画开创者杰克逊·波洛克,讲述一个崇拜波洛克的小画家,如何从束手束脚到突破桎梏、享受艺术的故事。
1947年,波洛克开创“滴画法”:画家将巨大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将颜料有力地滴、溅、甩、泼、洒,反复“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受这一创作方式启发,比利时青年艺术家博纳多·维拉·瓦格斯通过劈叉、倒立、翻跟头等舞蹈动作,将身体当作绘画工具,于纯白舞台构建出一幅动态艺术作品。
由于没有固定剧情,从表演开始,孩子们就进入探索模式,通过一步步观察,发现这场演出“好像是在画一幅画”。瓦格斯精心构思,每个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才落下一笔。画风的转变来自一次“意外”滑倒——他举着油漆桶准备上色,结果“不慎”摔跤,油漆不仅溅到脸上、身上,画作也被泼上大片白色。随后,他用整瓶白颜料修改画作,用抹布擦拭,用滚筒涂抹。发现“错误”无法挽回后,创作反而随心所欲——瓦格斯用身体当调色盘、头发当笔刷,时而倒立、用脚趾夹住刷子抖动;时而直接踩在颜料瓶上,任由颜料喷溅。
这场无序的自由创作将互动性发挥到极致,观众甚至从旁观者成为“画布”,不仅被随时飞溅的“色彩流弹”击中,还与演员亲密互动——被蘸满各色颜料的双手轻轻抚摸脸颊。在一次次接触中,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拘谨、被颜料溅到时的惊呼躲闪,到跃跃欲试成为创作者。当瓦格斯拿起颜料瓶递向观众席,孩子们争先恐后,用尽力气甩出瓶子,在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色彩印记,快乐地融入这场关于绘画艺术的即兴演出。
《不像画!》强调参与性与沉浸感,拓宽了儿童对艺术与剧场的认知。孩子不仅是观众,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中国的剧场是我见过最好的舞台!中国的孩子们是我见过最热情的观众!”谈起在中国演出的感受时,瓦格斯非常激动。
“父母总希望提前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让他们少摔跤,走稳些。但或许正因摔了那一跤,孩子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路。”主办本届“国际儿童戏剧联演”的“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在写给观众的信中如是说。
亦如演出最后,当“错误”的画布被刷得一片混沌,一罐明黄色颜料被意外撞翻在画面中央,刹那间,“一米阳光”铺洒开来。“这也很不错!”瓦格斯面带笑容对所有观众说。有时,跳出条条框框,打破对完美人生的期待,勇于探索未知,多一份对错误的宽容,将跃入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