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汇报记者 陈瑜
文明的传承与对话离不开历代中外学者以翻译为桥、以理解为舟的薪火相传。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主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著名意大利汉学家、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讲述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耶稣会传教士如何在“四书”中找到了共鸣,并通过译介将这份共鸣传递给欧洲的读者,从而引发了后续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她本人致力于中国经典尤其是“四书”的翻译和研究。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李集雅教授。
问:您是第一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中国经典中许多概念的翻译极具挑战,例如“仁”。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传递这些概念所承载的丰富思想?
答:有些概念确实是“不可译”的。它们含义独特,内涵极为深厚,很难在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单一词汇。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诠释,而这种诠释有时会偏离原意。此外,对经典的理解是不断更新的——如果现在重译《论语》,我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过,我认为翻译的核心价值在于传达文本的深层意涵,这种意涵本身是可以被解读的;而翻译的另一个目标,是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自然流畅,并能够从自身的文化背景中找到共鸣,从而理解其意涵。
问: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大焦点,这种“连续性”被普遍认为贯穿于今天常说的“中国智慧”之中。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连续性”会让您联想到什么?
答:对我而言,中国哲学的魅力体现在诸多方面。正如我在演讲中提到的,当年耶稣会传教士初来中国时,以为佛教与基督教思想最为接近,随后他们认识到,“四书”才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精髓所在。历代学者对“四书”的不断翻译、注释与争鸣,正是“文明连续性”的体现。他们所传承的智慧,至今仍被人们所珍视,对促进世界和平也具有深远意义,尤其是一些备受推崇的理念,例如“恕”,可以理解为“empathy(同理心)”;又如“仁”,可依不同理解译为“humanness(人性)”或“benevolence(仁爱)”。
问:您曾寄语当代中意学者成为“今天的马可·波罗”。您个人的经历也令人深受启发。1985年,您来到复旦大学研习中国哲学,如今也积极推动威尼斯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学术合作。对于年轻一代的中国学学者,您有怎样的期待?
答:如今,年轻学者更倾向于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他们既扎根于自身文化,也积极研究其他文明,这是非常可取的方向。我们必须通过比较,探寻不同文化传统尤其是古典哲学之间的共鸣,如今这样的对话还太少。中意两国共享许多文化价值观,例如对家庭的重视、对社会关系的强调,总之都倡导一种“与他人相连”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我认为加深彼此了解至关重要。
年轻一代应当推动文化间更深层的理解、协作与包容,而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如今国际旅行十分便利,在异国文化中生活数月甚至数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我初到上海、在复旦学习时,正是这样全身心地沉浸于另一种文化之中。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当你深入体验另一种文化之后,你自身也将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