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实习生 刘天奕
“俄罗斯油画家梅尔尼科夫的画册,我找了很久,终于在这里淘到了,这趟上海之行太值得了!”69岁王先生从宁波到上海旅游,专程来位于福州路的上海古籍书店,这是他攻略行程表心心念念的打卡地标。
今年初上海古籍书店整体焕新升级,上海旧书店以“店中店”形式入驻,两家店同时获评首批“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共同打造近500平方米“淘书乐园”专区。记者许旸摄
福州路401号,挂了两块醒目招牌——今年初上海古籍书店整体焕新升级,上海旧书店以“店中店”形式入驻,两家店同时获评首批“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共同打造近500平方米“淘书乐园”专区,汇聚约2.3万种古旧书刊、1600多种古籍善本,营造沉浸式淘书体验,也让这里成为“淘书乐”文化品牌的发源地与实体承载地。
如今,随着“绿色低碳”“知识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旧书流通焕发新的时代意义,上海古籍书店与上海旧书店实现楼下楼上淘书收书“一条龙”,持续为图书循环与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上门近30次,读者与店员成知音
前不久,上海旧书店的首个主题收购日现场,不少市民携藏书前来,《软侬吴语松江好》这本较为罕见的沪语学习书籍,引发顾客现场“抢”购。“既让旧书继续发挥价值,也为他人开启新的知识世界。”75岁沈先生直言,把书当废品卖“心里过不去”,“太可惜了,还是要拿到专业书店评估,给书找个‘好归宿’。”
历经积淀,上海旧书店逐步构建起覆盖古籍、碑帖、名人书画等多元类型的专业收购网络,在服务学术研究、推动老版本图书再出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的话来说,就是“不辜负读者对一家专业书店的期待”。
“平时有家长陪孩子来卖旧书,希望从小给孩子建立起环保理念,还有一些阿姨爷叔觉得这种书变成废纸扔掉很浪费,如能再给读者用,把旧书流传下去,更能发挥其价值。”在工作人员周龑峰的印象里,上海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平均每个月能收两三千种旧书,有些忠实读者从青年逛到中年,因“旧书中转站”和店员交上了朋友。
他记得,最多到同一个顾客家陆陆续续收了二三十次书。“有位田先生,前不久去收购他存放在小区地下一层仓库的书籍,有文学书2万余册,我和几位同事从早上9点一直搬到下午3点,合计搬了400余包。交谈中得知,他比较爱好文学,逛遍申城大小旧书店,到外地旅游也要先到书店采购大批书带回上海。”周龑峰谈到,存货多的读者也很喜欢和书店工作人员唠嗑,分享自己的藏书故事,“田先生尤其健谈,这可能也是读者对书店的一份信任吧。”
很多老读者对上海旧书店如数家珍:它曾系统收购《新青年》《抗战文艺》《鲁迅风》《京沪周刊》《文艺战线》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老期刊,并集齐《冰流》《现实文学》《青年习作》《文艺阵地》《中原月刊》《文哨》等多种珍贵红色期刊创刊号,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与思想史提供一手资料。在其旧书收购中,尤以明成化年间永顺堂刻本说唱词话的发现具传奇色彩,该套古籍由书店员工宣稼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收购入藏,经版本学家顾廷龙鉴定为“天下孤本”,后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并于1973年、1979年两次影印出版,被誉为“非人间所有”的重大文物发现。
流转传承,链接起人与人的感情
经由空间重塑与业态创新,曾带着“高冷”气质的上海古籍书店正慢慢变为可逛、可玩、可深度参与的文化新现场,成为古旧书爱好者的“心头好”。
书店三楼既有按经、史、子、集分类陈列旧版线装书的“博古斋”,又有汇集旧书的“淘书乐园”,还有定期开张的屋顶旧书市集。《威尼斯商人》《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吸引了陆先生驻足。他说,在书店翻实体书、淘旧书和线上看电子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更有开盲盒的惊喜感”。上海图书公司副总经理程犁告诉记者,旧书市集除了购买图书,还结合讲座、展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增加市集互动性和教育性,不断下沉至全市各街镇社区,精准对标爱书人文化需求,将书送到“最需要的读者身边,市民的家门口”。
旧书也链接起人与人的感情。读者周阿姨坐地铁专门来书店市集淘书,意外发现母亲留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戏曲类旧书,封面年代感满满。“兜兜转转,这些堆在家里角落蒙尘吃灰的旧书,也许会是另一些人心心念念的宝贝。母亲如在世都快100岁了,这些书是她小女孩时喜欢的戏剧戏曲类书籍。”她期待,母亲留下的旧书继续传承下去,摆到新读者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