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霍艳
近年来在新媒体上,有声书、短视频、在线课程、播客等不同形式重新唤醒了年轻人对于文学的兴趣。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再度走红。它以前只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但这些年通过一些综艺节目,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史铁生,这个在余华、苏童口中频繁出现的名字,被描绘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巨人,他的豁达与乐观也对朋友们影响深远。生动的作家轶事经过短视频传播,获得了过千万的点赞,过去只出现在课本里的史铁生,一下子被新的媒介形式激活了,年轻人由此把熟悉的作品和鲜活的作家形象重叠在了一起。加上史铁生作品刚好符合了当下的时代语境,于是,史铁生成为网上很受欢迎的作家。在评论区里,年轻人齐刷刷地打下史铁生的金句,拍下书中段落,提炼出迷茫、苦难、乐观、慰藉等关键词,来映照着自己的生活。
年轻人在对史铁生产生浓厚兴趣后,也对故事的发生地——地坛充满了好奇。地坛不光是史铁生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他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于是年轻人想要去亲自探访地坛,找寻史铁生的足迹。
就这样,在文学的指引下年轻人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他们在地坛并非单纯的拍照打卡,而是对照史铁生提到的一个个细节,去找寻对应的位置,以文本对照现实。他们也会去见证作家间真挚的友谊。在地坛有两棵著名的树,一棵是“铁生的朋友莫言”认领的银杏树,还有一棵是普通人假借余华名义认领的梧桐树,年轻人在树下打卡,意识到文学创作不是个体的事情,而是一种情感的连结,能结交到一生的挚友。而最重要的是年轻人想要体验史铁生当年的感觉,他们坐在地坛长椅上,看那些熟悉的场景扑面而来,相敬如宾的夫妇、热爱唱歌的年轻人、古老苍劲的柏树,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也与地坛融为一体。
文学正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指南。盛夏,上万《盗墓笔记》的读者来长白山赴重逢之约。在昆明,年轻人顺着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中写到的馆子、街道、风景,搜索求证。这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接受方式,如学者李静观察到的:年轻人的文学阅读不再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劳动,还有着感官参与与身体感知的融合形态。文学不光可以被阅读、收听,还可以被收看、触摸,变成一种互动性身体体验。
当年轻人对文学的接受从线上回归线下时,作为文学发生的现实场景,它们是如何接住这拨流量的?
年轻人讲求效率,希望在一个目的地达成观光、打卡、消费、交友、受教育等多种目标,从身体到精神均有所收获。于是地坛就尝试把年轻人的多种寻求融合起来。它重新启动了地坛书市,和过去主要吸引中老年人和文学爱好者不同,书市越来越向年轻人靠拢。年轻人对价格敏感,书市就发放大额优惠券,年轻人喜欢文创,文创就成为摊位的主打,史铁生的金句被制作成帆布包和树叶造型的书签。除了卖书,书市还准备了打卡、盖章、扭蛋、摇骰子、制作明信片等活动,增强年轻人的参与感。
在平时,地坛则注重加强氛围感的营造。公园北门开设了一家叫“我在地坛”的书店,里面除了售卖史铁生的著作,还有他一众好友的作品。店内没有WiFi和电源插座,就是希望读者能放下手机专注阅读。整个书店就正像史铁生那句“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也努力构建一种轻松的氛围。年轻人可以认领古树,这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年轻人却发挥了史铁生般的幽默,有人在侧柏的认领标牌上写着“这就是一棵梧桐树”,有的认养者署名为“见此树请大喊欧耶”“AUV您猜怎么着”,而地坛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了这些年轻人的话语,使得古树也成为一处景点。
长白山是《盗墓笔记》中一个真实而神秘的场景,承载着重要的十年之约。于是长白山不局限于观光,还提供给年轻读者一个共赴约定的欢聚场所。山脚的二道白河小镇被打造成小说里“痛镇”的模样,雪雕还原了云顶山宫和青铜门,小镇各种设施也都以IP元素进行装饰,开办稻米驿站为年轻人提供旅游服务和周边产品,还在书中人物十年之约的8月17日举办稻米音乐会和烟花秀。长白山将IP元素、读者情感与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增强了年轻人的沉浸式体验。
文学接受的线下转移,不光使地坛、长白山从静态的历史古迹、自然风光,变成动态的、沉浸式的文化空间,还有一些地方也围绕经典作品建造了新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受到年轻人欢迎。
在网上,不管是视频二创、文本解析还是同人文,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绕得开《红楼梦》这部经典。于是河北廊坊打造了一个《红楼梦》主题的沉浸式戏剧公园,采用移步异景、迷宫幻境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通过21场跨越时空的戏剧演出,让游客深度体验《红楼梦》的文化精髓和东方式生活美学。
和上世纪80年代为再现《红楼梦》大观园的景观建造的北京大观园不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主打与原著的交互体验,除了能打卡拍照,还能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和《红楼梦》的人物产生情感联系;同时围绕《红楼梦》百年来的读者接受,从不同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出发,以《红楼梦》为引子,穿越时空,上演一幕幕关于《红楼梦》读者的故事。这种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真实与戏剧的形式,不光让年轻人体验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刻含义,也让他们不再充当看客,而成为见证者和剧中人。
当年轻人借助文学从线上返回线下时,还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当他们带着对文学的体悟,身处在一个诗意环境中,内心里积淀的情感也被悄然激活,开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年轻人通过阅读史铁生、追寻史铁生,然后也变得和史铁生一样,拥有了一双能在寻常生活发现不寻常的眼睛。在地坛有一处特殊的景点,就是被年轻人所开掘。这处名为“地坛的海”的景点并不是海,而是一面砖墙。它最初源于史铁生书里所描绘的“树影斑驳的灰墙”“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意象,年轻人在阅读之后,也像史铁生耐心地观察每一棵树、每一米草地,大胆地展开想象,真的在地坛公园里找到了一片砖墙,墙上砖块的纹理被阳光照射,如同波光粼粼的海面。在文学想象加持下,这里变成了“地坛的海”,造就了一幅经典画面:人坐在长椅上,背后是一片树林,面前则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每个来此拍照打卡的年轻人,在一瞬间也终于明白了史铁生沉醉于地坛的原因——当对一草一木足够熟悉,又有着充沛的想象力,即便是在内陆,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浩瀚的海洋。
当下,年轻人已不满足于阅读作品或是观看视频,他们还想要亲自去文学作品描写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想要代入作品的角色体味他们的心境,想要用自己的经验跟文学里的描摹发生碰撞,激荡出新的情感,在现实世界里重新拉近和文学的距离。文学也不再是书本上的作品、短视频里的素材,它还是一个中介,帮助年轻人重新建立和世界的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