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柳伶
正如作家所言:“从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而言,军营中所有的一切,我们在社会中都会遇到,区别只在于具体的事,即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北乔的中篇小说《瞄准》给予我最深刻的阅读体验,正是那种被文字缓缓托起的、近乎呼吸可闻的真实感。作者以平实而深情的笔触,将军营还原为一片有温度的土地,将军人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生命个体。他以“瞄准”这一射击动作为象征,不仅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底色与成长轨迹,更将军营生活视为一种特殊而完整的人生状态。北乔以“非典型”的真实性对军旅小说叙事进行了重构——那不是浮于情节表面的虚构真实,而是渗入文本肌理、刻入人物灵魂的生命印记。
作者通过三个坚实的叙事支点,为读者搭建起一座通往真实感的桥梁:
其一,是以亲历者的目光,对军营这一特殊场域进行生活化的建构。北乔拥有20余载军旅岁月,部队生活的深厚积淀使他的写作不是隔岸观火,而是源自骨血的生命回响。他不仅是军事生活的观察者,更是深度的参与者和反思者。这段经历让他对军营的独特生态有着切肤的体悟,正因如此,他的文字才如此贴地、饱满,充满呼吸的节奏。他“局内人”的身份,使其叙事天然具备真实性的根基,不是隔靴搔痒,而是从内部视角精准“瞄准”军旅生活的内核——那些细微处的战友情谊、军人骨子里的血性与坚韧、个人理想与集体意志的碰撞、存在本身的迷惘与失落。小说虽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背景与人物不尽相同,但作者始终将笔墨凝聚于“兵”这一群体,巧妙地将散落的“点”连缀成真实军队生活的“线”,进而汇聚为立体而完整的军营生态“面”。与以往军旅小说偏重战场英雄主义与外在血性的表达不同,北乔有意剥离外界对军人的刻板想象,将和平年代军人“练为战,又要拒绝战”的生存实态、内心纠葛与情感历程娓娓道来。《瞄准》正是作者基于切身经验,对军营进行生活化观照的集中体现。
其二,是以微观视角,解构军事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传统。北乔有意识地打破那种依赖宏大战争场面、尖锐敌我矛盾与完美英雄形象的传统叙事逻辑,转而坚定地“调转镜头”,将焦点对准军营的日常训练与生活细节。因此,小说中鲜见大篇幅的环境铺陈,而是凭借大量精炼的动作、鲜活的语言与细腻的心理描写,构筑起整个叙事空间,将笔力倾注于人物内心的博弈、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及裂隙。作者尤为巧妙地选取“排长”这一角色作为观察与叙事的支点,一方面源于自身担任排长的丰富经历,另一方面则由于排长在军队层级中处于“兵头将尾”的特殊位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深入其中又保持适度距离的观察视角。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得以穿行于军营生活的缝隙之中,实现一种对真实军队生态的贴近式观察与共鸣性思考。
这种微观叙事,将抽象的制度单元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立场有局限的“人”。它放大了军队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部,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充满沉浸感与共鸣度的认知路径,使其得以超越传统宏大叙事的框架,真切触摸到每一个温暖、坚毅又充满矛盾的鲜活生命。此种叙事选择,让读者在感知微观真实的同时,亦能窥见宏观背景下现代军队建设与转型的波澜壮阔及其过程中的成就与阵痛。微观视角使读者从被动接受的“被言说”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言说者”,我们得以跟随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观察、评判宏观世界的变迁,并参与到个体在集体、变革与困境中所作出的选择之中,体验超越符号化表达的、更为本真的人性真实。
其三,是锚定“军人也是人”这一根本认知,着力书写复杂而立体的人性图景,通过“非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完成军营众生相的生动刻画。北乔延续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旅文学“把军人当人写”的创作理念,深刻认识到军人同样拥有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生活琐碎、弱点与柔软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着力观照军人与普通人的连接。军营生活虽有特殊性,但其内在的人性逻辑与社会生活并无二致。在这一认知的支撑下,作者精准聚焦于和平年代军人对人生价值、责任使命、现实矛盾的思索与真实状态。通读全篇,读者仿佛也完成了一种身份的转换:从军营生活的陌生“旁观者”,转变为能与其中人物同频共振的体验“参与者”。
《瞄准》所探讨的,实则是个性与共性、得失取舍、理想与现实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命题。这不仅是军人群体必须面对的课题,亦是整个社会乃至每个个体无法回避的生命矛盾。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提示:“把它当作军旅文学读时,可以读到军人那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人生;如果把作品中的军人当作人生角色中的一种,当作工作职业的一种,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都能在字里行间与自己相遇。”北乔以其笔力,弥合了“军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极大地拓展了军旅题材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共鸣空间。因此,书中的军人不再是扁平符号,而是拥有复杂人性、立体多维的真实生命。我们看到了自谦近乎自卑却始终坚守责任的李喜贵,怀揣“三年换一生平安”的功利计算入伍、最终拨开“虚光”重塑理想的左佳,投机心理与责任感交织并存的戈镜,以及心怀军人荣誉亦渴望夫妻温情的赵中伟……他们并非时刻高大完美的英雄模板,而是有着各种情绪、需应对人际关系的普通人。他们所保有或逐渐生发的人性光辉,恰恰印证了军营这一特殊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反哺与塑造。北乔用文字“瞄准”的,正是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真实——在高强度制度化的军营中,人如何自处、如何坚持、如何理解使命与自我。而军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又如何在其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寻得人性的平衡点。
《瞄准》是一部深入“瞄准”当代军人灵魂深处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作者20多年的军旅生活积淀为基石,凭借独特的文学自觉与叙事创新的勇气,有力地回应了在和平年代如何书写军人、如何在军事题材小说中呈现真实人性的重要命题。通过非典型的场域建构、叙述视角与人物塑造,北乔构建起一个多层次、高密度的真实性文本世界,从而重构了军事题材小说的内在肌理,精准“瞄准”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初心,也彰显了其回应现代性人文议题的深刻责任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