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愈发激烈,翻译文学宛如一座坚固桥梁,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纽带,在推动文化互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众多文学作品借助翻译跨越重重国界,其中部分佳作经受住时间洗礼,成为跨越多元文化语境的经典。不过,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深受复杂因素影响。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间的显著差异,会在翻译中引发筛选与调整,即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目前,学界虽对翻译文学经典生成有所研究,但对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的作用机制及二者协同推动经典生成的探讨,仍有待深入,故而深入探究极具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过滤、审美调适与翻译文学经典的概念界定
文化过滤。在跨文化传播这场精彩纷呈的奇妙旅程里,文化过滤恰似一位独具慧眼、心思细腻的“筛选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差异巨大,宛如两条不同流向的河流。基于此,目的语文化中的译者、读者等主体,会带着自身文化背景、认知与需求,对源语文学作品进行有选择地接纳、解读与传播。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文化挑拣,而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受意识形态、诗学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在翻译文学领域,文化过滤常表现为译者对原作内容的选择、删减与改写,只为让翻译作品更贴合目的语文化语境,更容易走进读者心里。就像翻译中国古典作品,译者会对独特文化习俗等内容进行过滤与解释,帮西方读者打开领略东方魅力的窗口。
审美调适。在跨文化翻译的精彩天地里,审美调适宛如一位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艺术精灵”,带着传递源语文学作品审美魅力的神圣使命翩翩起舞。为让原作之美在目的语文化中绚烂盛开,俘获读者芳心,译者会依当地读者审美偏好,对原作审美形式、艺术风格与语言表达等巧妙“变装”。这一过程,既精心雕琢形式,如转换语言风格、微调修辞手法,又深度挖掘重塑内容审美内涵。就像翻译西方现代派作品,译者会为中国读者铺就一条易懂又不失韵味的欣赏之路,让艺术芬芳沁人心脾。
翻译文学经典。在跨文化传播的缤纷舞台上,翻译文学经典恰似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格外吸睛。它们穿越岁月长河,在目的语文化里刻下广泛且深刻的印记,收获文化界与读者的一致好评,集文学、文化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翻译文学经典不是简单的文字搬运,而是一场复杂又精妙的“魔法之旅”。原作品质是根基,但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审美调适,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接纳程度,都像精密咬合的齿轮,缺一不可,共同铸就经典。
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的表现形式。在跨文化翻译这场充满魅力的奇妙之旅中,文化过滤宛如一位技艺超群的“艺术大师”,以灵动和细腻的笔触,对源语文学作品进行匠心雕琢,表现形式缤纷多彩。在内容层面,它像一位目光精准的“筛选达人”。意识形态、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各有差异,当源语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与目的语文化产生冲突、不符或易引发误解时,译者会巧妙出手,进行适度过滤,让作品更易被目的语读者接纳。在形式层面,它又化身为神奇的“语言魔法师”。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文学形式上存在不同,为使翻译作品契合目的语的规范与习惯,译者会对原作的语言形式和文学形式进行过滤调整,像翻译西方十四行诗时,在保留诗意的同时调整格律和押韵,让作品绽放出独特的中文诗歌魅力。
影响文化过滤的因素。在跨文化翻译的奇妙天地里,文化过滤宛如一位身怀绝技的“隐形大师”,在幕后精准调度着源语文学作品的呈现。意识形态像位幕后智者,不同国家文化的独特意识形态,如无形之手,悄然指引译者的翻译方向与策略,让译作契合目的语文化。诗学传统恰似优雅的“审美引路人”,各文化群体沉淀的诗学传统,影响着译者对源语作品的选择与翻译手法,像中国传统诗学重“意境”,译西方作品便努力挖掘内核,贴合中国读者审美。译者的文化背景与认知水平是“个性画笔”,绘出多彩版本。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期待则是“关键指南针”,译者依此调整,让作品更易读、更受欢迎,共同奏响跨文化翻译的动人乐章。
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审美调适
审美调适的维度。在跨文化翻译这方充满魅力的舞台上,审美调适宛如一位技艺超群的“艺术魔法师”,在语言与艺术风格两大领域尽情施展神奇魔法。语言审美调适中,它是“词汇魔法师”。不同语言词汇的情感、文化与审美价值千差万别,译者会按照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与语言特点,精心挑选、调整词汇。翻译古典诗词时,对“明月”“杨柳”等词,会选相似英文词或加修饰语,还兼顾音韵美。它又是“句式巧匠”,源语与目的语句式不同,审美效果有别,译者会依目的语句式调整,拆分中文流水句、调整语序节奏,还会选合适句式增强情感感染力。艺术风格调适里,它是“风格调适师”,在叙事、抒情风格上,依目的语文化传统与读者审美,调整原作风格,让读者更好感受作品魅力,奏响跨文化翻译的动人旋律。
影响审美调适的因素。在跨文化翻译这场如梦似幻的奇妙旅程里,审美调适宛如一位身姿轻盈、灵动飘逸的“舞者”,而左右它曼妙舞步的,是三个亲密无间的“伙伴”。目的语文化的审美传统是审美调适温柔且坚定的“引路人”。不同文化孕育出独特审美传统,深深扎根于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观念中。翻译西方浪漫主义作品成中文,译者会收敛其奔放情感,契合中国“中和之美”;翻译中国古典作品成西方语言,则突出个性元素,贴合西方审美。读者的审美期待是审美调适的关键“指挥棒”。读者期待决定作品接受度,面向大众,译者简化语言形式,增强趣味;面向专业研究者,译者保留艺术特色。译者的审美素养是审美调适的核心“画笔”,高素养译者能精准把握原作价值,做出恰当调适,成就经典译作。
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的互动关系
文化过滤对审美调适的制约。在跨文化翻译这场精彩纷呈的奇妙旅程中,文化过滤就像一位恪尽职守、严谨细致的“守门人”,它为审美调适划定了清晰的文化边界,指引着价值导向,掌控着方向与尺度。译者会先以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诗学传统等为标尺,对源语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过滤,像挑珍珠般精心筛选出契合目的语文化需求与接受范围的内容,之后才开展审美调适。倘若审美调适逾越了文化过滤设定的边界,翻译作品就会像不合群的异类,与目的语文化“格格不入”,难以获得读者青睐。就像20世纪初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下,目的语文化倡导反封建、白话文与现实主义。在翻译西方作品时,译者会过滤掉不合时宜的内容,审美调适也紧跟潮流。而且,文化过滤还会影响审美调适的具体方式,不同过滤结果会催生不同的调适策略,让作品更好融入目的语文化。
审美调适对文化过滤的补充。在跨文化翻译的精彩世界里,审美调适宛如一位温柔又智慧的“修复师”,能巧妙修复文化过滤可能给作品带来的文学性“创伤”,大幅提升翻译作品的审美魅力与艺术价值,让过滤后的内容更易传播、更受欢迎。在文化过滤时,译者常对源语文学作品做删减、改写或调整,这或多或少会削弱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表现力。就像把《水浒传》译成西方语言,因文化差异,译者会过滤涉及中国独特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的内容,如调整“替天行道”口号,作品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可能受损。但审美调适能大展拳脚,译者优化叙事结构,让情节更抓人;丰富人物语言,凸显个性;运用西方读者熟悉的修辞,增强感染力。如此,西方读者既能读懂,又能感受《水浒传》的魅力。此外,它还能拓宽文化过滤范围,让原本可能被过滤的内容,经审美转化后被接受,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跨文化语境下翻译文学经典的生成逻辑
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的协同作用是经典生成的核心动力。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绝非文化过滤或审美调适单方面发力的成果,而是二者携手共舞、协同奏响的华美乐章。文化过滤如同一位细心的筛选师,为翻译作品与目的语文化搭建起兼容的桥梁,让作品能顺利融入新的文化土壤,为传播与接受铺就稳固基石;审美调适则似一位灵动的艺术家,赋予翻译作品鲜活的文学性与艺术魅力,使其在目的语文化中绽放出独特光芒,大大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当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时,翻译作品便如一颗被精心雕琢的宝石,既契合目的语文化的需求,又闪耀着高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光芒,从而拥有了成为经典的无限潜力。
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环境是经典生成的重要条件。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环境,宛如一片肥沃或贫瘠的土壤,由文化氛围、文学传统、读者群体、传播媒介等诸多元素交织而成,对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与推动作用。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就像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为翻译文学作品搭建起自由生长的舞台,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佳作轻松融入目的语文化,收获更多目光与认可。反之,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则如冰冷的霜雪,对翻译作品投下排斥的阴影,阻碍其传播与经典化之路。就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文化革新,积极引进西方文学,倡导白话文,反对封建传统,为西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大开方便之门,许多译作不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更成为中文经典。而目的语文化的文学传统与读者群体,也如同土壤中的养分与种子。翻译作品若能与目的语文学传统契合,形成互动对话,便更易被文化界和读者接纳;拥有高文学素养与阅读需求的读者群体,则能更好地品味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为作品经典化提供坚实支撑。
时间的检验是文学经典生成的关键环节。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是一场需要时间耐心雕琢的奇妙旅程。它就像一颗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只有沐浴在岁月的阳光雨露中,不断被目的语文化界与读者悉心关注、细细品读、深入研讨、公正评判,并且能对目的语文学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回响,才能最终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时间的长河里,翻译作品的文学、文化与审美价值会慢慢沉淀,如同珍珠在蚌壳中逐渐绽放光彩。有些作品初译时或许并不起眼,但时间就像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会慢慢发掘出它的独特魅力,让它荣登经典的宝座。而有些作品虽曾在短期内风光无限,却因缺乏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持久的文化魅力,渐渐被时间冲淡。就像近代翻译大家林纾,20世纪初他翻译了众多西方佳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其译本以独特语言风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转型。虽译本存在不足,但经时间考验,其地位与价值得到认可,成为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探讨跨文化语境下翻译文学经典生成逻辑,深入剖析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的内涵、表现、影响及互动,揭示出核心机制与关键条件。文化过滤是译者依目的语文化因素对源语作品选择性处理,分内容与形式层面;审美调适是为传递审美价值对作品语言、风格调整,含语言与艺术风格维度。二者紧密互动,文化过滤设定边界与导向,审美调适弥补损失、拓宽范围。协同作用是经典生成核心动力,还受目的语文化环境与时间检验影响。未来研究可扩大案例范围、深化动态互动机制研究,结合数字时代背景,为翻译实践与数字时代研究提供新视角。
(作者:赵斌斌,吉林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副教授;韩毓泽,吉林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