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程泰宁
作为一个从业近70年的建筑师,我的大半时间都在做设计,读书时间不多,更谈不上系统。不过,从决定以建筑学为终身事业的青年时期起,我就发现读书,特别是自主自觉地读书,对我的专业提升和为人处世,实在是太重要了。
起初,我的阅读主要是围绕着建筑学。专业书自不必说,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诗词以及画论、文论等有关艺术评论和理论也在我的涉猎范围。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丹纳的《艺术哲学》,我读过许多遍。有时碰上一本好书,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记得《罗丹艺术论》就是我在出差夜车上一口气读完的。合上书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渐渐地,我体会到长期跨学科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也能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许多启发:
如果没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人生体悟,就没有不乏禅意的“水上青莲”——弘一大师纪念馆;
如果没有“心物相照”的感念,就没有浙江美术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自然景观;
如果没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性思考,就没有站城融合的杭州西站,没有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厦门会展体育中心,当然,也就没有融合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城市活力的江阴国乐岛……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蕴含着建筑师的诗性与情感。不论是苏轼“大江东去”的恢宏博大,还是秦观“雾失楼台”的婉约迷蒙,似乎都可以在建筑的形象和空间里得到表现;海明威纵横恣肆的风格常使人想起柯布西埃;而读川端康成的《古都》,那浓得化不开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于丹下健三的草月会馆……读一首诗,读一部文学作品,对我来说,常常是一种意境的体验、一次哲理的思索、一类文化的感悟,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对于我的建筑创作是多么重要啊!
除了与专业素养有关的书,我也读了许多看似无关的“闲书”。从还珠楼主、王度庐、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到三十几册的“红旗飘飘”系列,到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再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茨威格、梅里美等人的作品,都是我之所爱。在这些书里,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通过角色代入,体验这些人物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以及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为人处世。书中传达出的信念与爱,如火如歌,让我即使身处至暗时刻,也会心怀光明与交响。
和许多人一样,随着阅历增长,我的阅读触角很自然地延伸到哲学——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读一点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建构格局,打开视野,从而决定你我做人做事的“境界”。
世界每天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作为建筑师,我一直在思考,人类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工智能对建筑学、对人们的生活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中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解读。与西方现代哲学奉行的“科学理性”及其强调的确定性与必然性的线性逻辑思维方式不同,我在20多年前就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启发:道生万物,心物相通,相反相成,不断变化,也就是我称之为的“境界——变化中的整体性”。我做设计,总是会把各种条件和要求视为一个相互连接、不断扩容的多维乃至高维的网络,让思想在其间游走,去寻找最恰当的触发点。我认为只有这样的认知和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建筑设计的全局观和未来观,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设计达到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最高“觉解”——天地境界。
读书很快乐,很艰辛,也很给力。在漫长的岁月中,那些被阅读过的海量文字,编织着你我丰富多彩、自驱自在的人生,推动着我们不断探索,持续思考。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