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张鹏禹
◎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体书传播约5000部,电子书传播近13万部
◎海外本土作者达130万人,海外本土作品超200万部
参会嘉宾参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展馆。主办方供图
翻译传播体系逐步完善,IP全球化稳步推进,海外平台和社群生态日渐活跃……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亮点纷呈,正突破单一的内容传播模式,走向共创与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崭新阶段,逐渐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
9月26—2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浙江杭州举行,数百位嘉宾会聚白马湖畔,围绕“新动力新格局 新形态——AI赋能下的网文全球图景”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活动期间,主办方发布了《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下称《报告》),并举办网络文学产业体验馆巡馆、网络文学国际圆桌会、网络文学出海洽谈会、“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等活动,搭建中外业界对话沟通平台。
优质内容是基础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的价值正得到多方认可。在国内,2024年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次把网络文艺单列,并评出10部优秀作品,其中包括《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我们生活在南京》3部网络文学作品;在国外,继2022年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后,2024年又有《我们生活在南京》等10部作品被收录,此外还有多部作品入藏意大利作家联合会、英国查宁阁图书馆等欧洲文化机构。
丰富精彩的故事、多样化的题材类型、庞大的作品体量,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内容支撑。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过3300万部,年新增200万部,同比增长7%。这些丰富优质的网文内容,能够满足海外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需求,引起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网络作家发飙的蜗牛2014年到杭州创业。如今,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发行到法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和北美等地区,漫画也在海外多个线上平台数字出版,漫画实体书在法国销售了数十万册。“为什么中国的网络文化能吸引全球受众?我认为,这与网络文化高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密不可分。”发飙的蜗牛说。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地区读者总量占全球80%,市场份额超50%,北美地区约占30%,欧洲、拉美等地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在女性读者较多的东南亚,女频作品颇受欢迎;在东亚,日韩读者拥有丰富的类型文学阅读经验,更青睐新奇的世界设定与复杂的人物设定;在欧美,男频作品占有较大比重,修仙、玄幻、都市、奇幻冒险以及推理悬疑类作品较受欢迎,修真类题材在北美广泛流行。
海外传播效果突出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多融合了世界共性与中华特色。《报告》提到,这类作品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普世性的共情点。如《全职高手》凭借全球玩家共有的网络游戏经验诠释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全球累计阅读量突破1.3亿次。二是具有独创性的设定体系。如《诡秘之主》首创“扮演法”与序列升级体系,英文版阅读量超过6000万次,在欧美市场反响强烈。三是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如《天道图书馆》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结合书院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特有精神内核,其翻译版本已覆盖10余种语言,海外阅读量超1.8亿次。
联动拓宽传播渠道
“我们的平台元气阅读(Chireads.com)上线以来,已成为法语文化圈最大的中国文学爱好者社群。读者分布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摩洛哥、加拿大魁北克等地。大家背景各不相同,却都在中国网络文学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与乐趣。”在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大会演讲环节,法国元气阅读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查尔斯·德威一开口就吸引了现场观众目光。
2007年,查尔斯·德威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网络文学,就被其深深吸引。2017年,他与朋友合作创办了元气阅读,累计有几百名译者参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目前平台已获得中国多家网络文学网站法语翻译授权及数字版权,成为全球最大的法语区中国网文翻译论坛。在查尔斯·德威推动下,《诡秘之主》被法国出版社看中,计划推出实体书译本。
《报告》显示,目前,文本翻译传播是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的主要形态。随着WebNovel(起点国际)、TapRead、iReader、Fizzo等中国网络文学平台海外站点的设立,大规模的在线翻译传播得以实现,“全球追更”成为可能。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学实体书已传播约5000部,电子书累计传播近13万部,以泰国、越南、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为辐射点,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线翻译的电子书是文本翻译传播的绝对主体。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网络文学突破了人工翻译时代的效率和规模限制。目前,多数平台的翻译作品中,AI翻译比例已超50%,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逾九成。起点国际的AI翻译作品数量已达7200部,占其中文翻译总量的七成以上。
向境外授权纸质出版,依托自有海外网站翻译国内平台作品,向海外公司自主运营的阅读平台进行内容授权是中国网络文学文本出海的主要方式。在文本出海之外,影视剧、微短剧、动漫等IP改编,有效扩大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范围。在海外风行的C-drama(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剧),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载体,更成为全球文化品牌,在世界IP文化圈占据重要位置。
改编剧《长月烬明》的美学设计融合敦煌元素,“十二神”造型参考壁画艺术,在泰国TrueID平台持续霸榜,Netflix全球热度位列前三,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1亿次,被法国《普罗旺斯报》誉为“东方文明的视觉史诗”,并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POP”出海优秀IP推介项目。“《长月烬明》在国内热播时带动了蚌埠、宣城和敦煌三地的文旅发展,被视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该剧在海外也得到观众较高评价。”晋江文学城总裁刘旭东说,“目前我们已经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家合作方达成合作,合作类型也从单纯的外文出版,逐渐增加外文电子阅读授权以及海外影视、动漫、广播剧等直接授权。”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看来,中国网络文学IP出海的核心路径之一是在多模态协同背景下,以网文IP内核为辐射原点,向有声、游戏、影视、动漫、微短剧、衍生品等领域平行拓展,构建“一源多用”的全生态出海格局。例如《凡人修仙传》就采取了“网文小说—有声—动画—游戏—改编剧”联动的IP出海策略。“动漫热播带动原著阅读量增长,手游上线又反哺动漫播放量,不同模态间相互导流,多模态协同产生的‘共振效应’值得关注。”李玮说。
进入“叙事出海”新阶段
本次《报告》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积极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报告》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成功构建本土化创作生态,并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参与全球流行文化演绎,引领通俗叙事创新,已成为推动全球文化共创、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重要力量。”
在构建本土化创作生态方面,起点国际的经验值得借鉴。作为阅文集团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在海外以本地语言运营网站,仿照起点中文网的成熟机制,形成内容付费、作者签约、读者互动全链条,吸引大量海外创作者加入。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培育50万名海外原创作者,累计产出77万部原创作品,涵盖15个大类、100余个细分类别。本土创作者的加入意味着网络文学在海外实现了在地化再生产,稳定的内容生态也推动网络文学进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循环体系。
在创作方面,创作潮流的相互影响和激荡,让中外网络文学置身于世界性的网络空间场域中,网络文学也成为富于世界性的文学形式。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模式的跨文化传播,推动世界通俗文学的叙事方法创新。继“作品出海”“机制出海”之后,进入“叙事出海”新阶段。
英国作家的作品《My Vampire System》将中国网络文学“系统文”的叙事模式与西方吸血鬼题材相嫁接,形成了跨文化混合型叙事,作品有声书播放量超2.4亿次;韩国知名作品《我独自升级》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展开节奏与中国网络文学的“升级文”异曲同工,推动了相关韩漫在全球市场走红。相关案例凸显了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框架在世界通俗文化中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符号也正进入世界流行文化体系。美国作家的作品《Cultivation Online》直接以中文命名角色,书写“天道轮回”;印度作家的作品《Walker of the Worlds》融入“阴阳五行”;巴西作家在玄幻作品中加入“高铁”“熊猫”等现代中国元素;英国作家则在作品中将“哈利·波特”与“孙悟空”并置,把中国玄幻小说中的“宇宙”概念与西方科幻架构结合。通过跨文化转译与转化,中国文化元素以网络文学的形式进入世界流行文化体系中,激发了全球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网络文学为构建世界文化新形态作出了独特贡献。其连载式、陪伴式的创作机制,注重想象力和可读性的叙事艺术,被海外文学创作者广泛借鉴。网络文学IP改编产品,不断打破国界、语言、文化壁垒,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