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林伊雯
百年前,齐鲁大地的春寒尚未散尽,平原县一处普通的房子里迎来了新的生命。他以“继愈”为名,似在冥冥中继承了韩文公的丰沛文气,秉持文以载道、兼济天下的士子襟怀,于风雨飘摇间燃起一盏中国哲学的明灯。在《云山苍苍:任继愈传》中,作者回溯哲学大家的传奇人生,追随其上下求索的足迹,呈现出一位通儒巨擘的学术地图,更在平凡琐事中勾勒出他的铮铮风骨。
相较于之前出版的《真理的思考:任继愈传》(严青、郭改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主要遵循时间脉络,顺叙先生的平生事迹,《云山苍苍:任继愈传》在时序框架上提炼出任继愈人生中的几个重大议题,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手法,主题更为突出;且多处直接引用相关人物言语,在作者评述视角外保留多元的人物观点,令任继愈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跃然纸上。
目录题为“任继愈九问”,作者匠心独运,以九个问题串联任继愈的一生,在答疑解惑中逐步揭开他毕生的奥义。第一章开篇,作者由少年任继愈妙手偶得的语感讲起,向读者抛出这般语感从何而来的疑问。出身书香门第的任继愈自幼便显现出不寻常的天分,不过是在学堂中信手拈来的作文,下笔便有“文言文的语感”。一次作文中,任继愈写道:“吾乡多树,每值夏日,浓荫匝地,以待行人憩焉。”老师认为“焉”字用得很好,有文言文的语感,是学懂了的表现。类似的轶闻趣事在传记中不胜枚举,让我们窥斑见豹,从一位富有才气的少年学子身上,仿佛看见了数十年后在哲学苗圃里辛勤耕耘的大家的身影。
1934年夏,任继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离开哺育他的平原故土,纵身投入兼容并蓄的知识汪洋,博观约取,转益多师,在烽火连天中确立起平生治学之志。如何真切地呈现任继愈由西洋哲学掉转航向,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深处漫溯的思想转变,极为考验传记作者的创作功底。青年穆旦的诗歌、西南联大校歌与任继愈奔走途中的所见所闻相呼应,营造出大时代中的在场感,也让任继愈的抉择顺理成章。
费尔巴哈曾言,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丰子恺将人生境界分为三等,最高一等乃灵魂生活,即宗教。在讲述任继愈对中国宗教研究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前,作者首先极目人类文明发展史,阐明宗教之于人生,之于文明的宝贵价值,而那时的中国正缺乏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宗教研究机构,鲜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宗教研究文章。任继愈之所以与宗教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开创“凤毛麟角”的研究道路,还要从南下时他碰巧寄住在山中寺庙说起。夜风过林,虎啸回旋,庙宇默立。任继愈趁闲暇游遍了衡山、岳麓山的名寺古刹,见证南岳山上儒、道、释和睦共存,天人合一,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生动写照,不由得激发了他极大的研究兴趣。
任继愈的宗教研究并非故纸堆里的抱残守缺,作者敏锐地关注到他与时俱进、胸怀天下,从世界格局与大国外交的角度俯瞰中国宗教事业,成就与时代共鸣的金石之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成立颇有神秘色彩,其旧址称作“八号楼”,组织则以“北京XXXX信箱”指代。任继愈作为第一任所长,就在这栋不为人知的平凡楼宇里开启了紧锣密鼓的研究工作。任继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他研究生涯中最为石破天惊的一个观点:儒教就是宗教。儒教说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似乎有违大多数人的常识,但当我们深入任继愈的缜密推断,比照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便能理解该论断里的微言大义。作者巧妙提炼出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结合历史比较法,以西方宗教及教会为对照,带领大多对宗教不甚了解的读者跨越认知藩篱,抵达哲学胜境。
图书馆在任继愈的求学与治学生涯中,好似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又像一方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是他日夜兼程中的休憩之所。在国图常务副馆长詹福瑞的回忆中,每当任先生悄无声息地走过楼道,一种质朴而强大的气场便充盈整个场馆,那是学问与人格的力量,是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底气。作者在叙述间隙,将任继愈及其知交故友、后辈亲人的话语穿插其间,一点一滴完善着先生的人生拼图,让他的音容笑貌、挺拔身影如在眼前。回顾任继愈立馆立言、整理古籍、开办讲坛的“微不足道的功劳”,作者不由得感慨道:“他不仅是一个耄耋之年的名师硕儒,更像一个思想超前、高瞻远瞩、富有创造性的、‘未泯新愿’的年轻人!”
在第四章“中国哲学缺少茶中之‘糖’吗”中,考古学家宿白的一句话成为引言:“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回望任继愈的一生,他历经风刀霜剑而志不改,穿越历史尘沙而道愈彰,以终生奋斗诠释了学者的担当与使命,在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的漫漫征途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以详实史料为依托、名人语录为导引,《云山苍苍:任继愈传》实现了严谨考据与感性抒情的有机统一。作品在客观转录事实的基础上,融入恰当的联想与想象,既恪守传记的真实性本质,又赋予文本充沛的文学感染力。翻阅全书,对任继愈的敬仰与怀念跃然纸上,对中国哲学传承、文化自信构建的深层思考亦贯穿始终,堪称传记创作领域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