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郝丛丛 郝 雨
近年来,军旅记者出身的陈歆耕一直坚持和探索非虚构历史写作,在相继出版《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和《蔡京沉浮》等历史著作之后,其《稷下先生》一书又于近日问世。作者回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客观的历史眼光和严谨的笔法,书写持续150余年的“稷下学宫”,塑造了稷下先生的圣者群像。那是一个政治动荡、思想激荡的年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辉煌的文化智慧的高光时刻。齐国临淄城内的稷下学宫,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汇聚了天下贤才,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舞台,并如作者所归纳总结的——铸造了“轴心时代”之“轴”。
作者在书中并非平铺直叙地罗列史实,而是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和规则,将人物、事件、思想串联起来,使读者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触摸到人物鲜活的性格。正如其《自序》所言:“本书试图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更多读者从历史典籍走向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处。”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中,这样一本既有知识性又具故事性的著作,无疑提供了一种回望历史、思考当下的可能性。稷下学宫的意义不仅属于战国时代,更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
全书的第一大版块是关于轴心时代稷下学宫创建的记述。作者的语言表达充满激情,这也是《稷下先生》鲜明的写作风格之一。春秋战国不仅是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期,更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公元前374年,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广揽贤士,以优厚待遇吸引天下才俊。稷下学宫与西方的柏拉图学园几乎同时出现,被称为东西方思想史上的“双峰”。对于这样的历史史实,如果简单地一一陈述,必然平淡无味。作者在卷一“轴心时代”中写道:
让我们仰观或俯察,看看那些“轴”是否还坚挺着?它们有否被雾霾遮蔽、被斧钺斫伤,或被野火焚成槁木?
我们该叩问苍天,叩问大地,叩问河流,叩问山脉,叩问胸膛——
那些曾经的“轴”究竟在哪里?
大道至“远”,“远方”有多“远”?……
如此激情四溢的叙事,极具感染力。在稷下学宫里,学者们无需担任官职,却能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他们唯一的使命是尽情发表见解,著书立说,参与思想争辩。孟子、荀子、淳于髡、慎到、邹衍、鲁仲连等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稷下学宫由此成为中国思想最为璀璨的殿堂。
全书第二大版块作为主体部分,重点讲述稷下先生的故事,阐释他们的思想文化贡献。第二至第四卷集中描写了稷下先生与齐王、与世事的互动。淳于髡以狂放大笑提醒齐威王,不可轻视外交与国家大义,又以“大鸟不飞不鸣”的隐喻促使君主痛改前非,整顿朝政;颜斶则以拒绝叩拜君王的坚毅背影,展现士人独立的脊梁;鲁仲连不入秦,不仕秦,以跳海明志,体现了战国士人的气节……这些故事虽然出自史籍,却在作者的讲述下生动鲜活,令读者眼前仿佛浮现稷下学宫中纵横辩难、群贤毕至的场景。他们不仅是人物的传奇,更是思想与精神的写照。
稷下学宫作为“轴心时代”之“轴”,最根本在于其思想文化的创造性。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氛围之所以极其重要,归根结底在于各家各派的思想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即使各家思想互不认同甚至严重对立,却仍在争鸣中相互包容。百家学说在政治主张、哲学观念上激烈交锋,力图证明自身学说的优越性。如,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力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批判法家严刑峻法违背人性;而法家的慎到、申不害则强调“势”“术”治国,认为儒家理想化道德无法应对现实政治;荀子又突出融合儒法,作为稷下学宫末期领袖,荀子虽属儒家,但吸收法家“法治”思想,提出“礼法并施”,承认制度约束的必要性,其弟子韩非、李斯成为法家代表人物,印证了思想交融的直接影响。稷下学宫定期举办学术集会,鼓励公开驳难,如《孟子》记载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辩。而通过论辩,又推进学术整合。学者通过驳斥对方、修正自身,形成更系统的理论,如荀子通过批判百家“蔽于一曲”提出“解蔽”说等。《稷下先生》生动揭示出稷下学宫不仅是百家争鸣的舞台,更是思想融合的熔炉。诸子百家在对立中锤炼自身理论,在包容中突破学派局限,最终为秦汉以后中国思想的整合,如汉代儒道法合流奠定了基石。这种“求同存异”的学术精神,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体现。
《稷下先生》一书虽然是历史写作,但核心还是写人,写的是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个个大师圣者。在这样的群像中,孟子与荀子又可称之为旗帜性人物。所以,卷五与卷六分别聚焦孟子与荀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道德与仁政,书中着重描绘了他在齐宣王面前慷慨陈词的场景,那股“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令人动容。荀子则以理性和务实著称,批判秦政的苛暴,主张礼法并用,他在稷下学宫长期执掌祭酒,成为学宫的重要主持者。孟、荀二人思想虽有差异,却共同构成了先秦儒学的两大高峰。
该书的第三版块是专门对于稷下学宫由于历史原因而散佚的相关断简残章以及余绪的考证和续写。秦焚书坑儒后,许多稷下先生的著作失传,如今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窥见其思想。然而,稷下学宫作为制度与精神的象征,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基因。在本书后记中更是点明:稷下学宫不仅是齐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稷下先生》最大的特色在于把“百家争鸣”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读者能看到淳于髡的狂笑、孟子的正气、鲁仲连的洒脱,这些人物不再是史书中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者。作者还善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学术问题,例如关于稷下学宫的学风、讲学制度,书中并未陷入繁琐的考据,而是以故事、对话、比喻的方式呈现,使大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此外,书中特别将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进行了对照:前者强调帝王师与治国方略,后者注重哲学王与理想国建设。这种比较不仅凸显了稷下学宫的独特地位,也让中国读者意识到自身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价值。
稷下学宫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它所代表的开放、包容与争鸣,却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永恒的高光。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影响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而更多被遗忘的稷下先生们也在本书的重述中再次闪耀光芒。由此,《稷下先生》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先秦思想的世界,让我们重新理解何谓“百家争鸣”,何谓“士人的脊梁”,更让我们意识到思想自由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于大众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旅行;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它或许不是最严谨的考证,但却提供了值得深思的文化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