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外交部发言人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关于深圳图书馆北馆的短视频,让全世界认识了这座来自中国的“魔法图书馆”。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图书馆早已不是“藏书楼”的代名词,它充满了突破和创意。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图书馆重新定义了当代人对阅读空间的想象和期待。
记者 彭薇
图书馆里的“魔法世界”
关于深圳图书馆北馆的短视频里,一座20多米高的立体书库让人眼前一亮,一套全自动化的智慧分拣系统上下穿行,就像“太空电梯”穿梭其中,堪比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
走进图书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头顶上有一条轨道,这是从地下书库运送书籍的通道。立体书库位于地下三层,是近3000平方米、容量400万册的智能书库,被市民和游客亲切地称为“魔法藏书阁”。该书库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地下智能立体书库,也是首创埋藏在地下的超深立体书库。
之所以被叫作智能立体书库,是因为它实现了全自动图书分拣和垂直调阅,从全馆540万册纸本文献中调取一本书到读者手中,只需要10分钟。整座书库的调阅系统由24台轨道小车组成,它们担任着“图书快递员”的角色,按照智能系统规划的路线精准运送图书,每台小车可同时装载5本书。
走进上海图书馆东馆,这样的“智慧”也随处可见。该馆在国内图书馆领域首创全预约服务系统,能够实现借书、还书、座位、活动、空间等智能化预约,并根据读者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而且,24小时全天候自助借还书体系可以预约取书、还书,搬运机器人、盘点机器人实现了无人环境下图书的智能管理与服务,机器人馆员还可提供借还、咨询等人工服务。
不寻常的“元宇宙”体验
传统图书馆往往是“人找书”,可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可以体会和实现“书找人”。
该馆会将书籍先根据人的年龄和职业等进行分类,让读者更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同时,通过数字技术给每位读者构建“画像”,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图书与活动。
当全国图书馆还在比拼藏书量时,北京城市图书馆用18米宽的数据屏幕和AI虚拟分身,将阅读体验变成了观看科幻电影。该馆开设了元宇宙体验馆,利用数字新技术打造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
起初,不少人认为这会不会是图书馆的一种噱头,直到戴着VR眼镜亲自在云端翻阅《永乐大典》。只要读者注册一个虚拟分身就能闯进立体书库,卷积神经网络等新技术会把《四库全书》等典籍拆解成三维弹幕,放大读者对于云端阅读的体验,比如可以看到古代皇帝的批注弹幕;再比如,对敦煌壁画里的细节进行数字化再现。
这些创意让北京城市图书馆最近连摘3项国际设计大奖。不仅如此,美国《时代》周刊近日公布了2025年度全球100佳旅行目的地榜单,该馆作为文化地标入选。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场馆设计也颇为独特,像一座“临山间,于树下”的城市“森林书苑”。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了山谷和森林。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有两座木制书山,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的灵感来自银杏树叶片,由144棵“银杏树”构成的“森林伞盖”从“山谷”中拔地而起。国际图书联合会评审团称赞其“将书籍、人与自然通过建筑设计完美连接”。
“不打烊”的图书馆
深夜里,灯火通明的图书馆也是一道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如今,图书馆不仅仅是书籍的储存和借阅场所,也是城市的公共空间,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为学生、白领以及热爱阅读的市民提供了舒适、静谧的学习空间。
和平书院是上海首座公园里的不打烊图书馆。从2024年开馆以来,即便在工作日的夜间,书院的24小时开放区域仍然座无虚席,有白领伏案工作,学生上网课或做作业,还有纳凉小憩、专心阅读的市民在此停留。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潞云筑区域也是全时段对市民开放,这里提供热水、无线网络、座位等,满足了部分读者尤其是上班族读者的夜读需求。
南京建邺区图书馆是南京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其24小时开放区域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该区域要求入内人员需年满14周岁,馆内220多个座位经常满员。夜晚,常有一些学生在馆内自习,而家长会挑选几本书坐在一旁陪同。
不仅如此,一些城市的街道图书馆也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北京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图书馆今年起打造了一处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该馆还推出了一项图书共享服务——“小蓝书吧”,这是一个24小时运行的移动借书柜,支持“借还一体”功能,让市民在任何时间都能完成图书的借阅与归还。
一些“小而美”的坚持
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一些有特色的民间图书馆体现了独特创意和文化底蕴。
在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一处海边的沙滩旁,离海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孤独图书馆。孤独图书馆面积约450平方米,共三层,面朝大海,向海的大落地窗为这座图书馆增添了一些诗意和延展的空间。
整座图书馆由阅读空间、冥想空间、活动室和水吧休息空间构成,免费向社会开放。阅览室的座位从高到低呈阶梯状排列,坐在阶梯上的人不受阻拦,抬眼便可望见大海。
文宇阁书院位于江西宜春万载县鹅峰乡,是中国较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由民间藏书人士创办,于2024年建成开放。其建筑总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馆内现有藏书、刊物300多万本(册、件),包括图书260万余册、期刊10万多册和珍贵历史报纸1万多份等。它的镇馆之宝是全套影印的文渊阁版《四库全书》。该书院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北京国子监附近的官书院胡同里,有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由民间人士创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免费公益赠书的流动图书馆。馆内有数千册图书,涵盖历史、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每本书上都盖着“民间流动图书馆”的红章,上面还有一行小字“公益赠书,敬请传阅”。读者可免费获赠图书,只需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并承诺读完后转赠他人。
民间流动图书馆曾通过采访面谈的形式,专访了20多位名人,汇集他们的读书励志经历和走向成功的过程。以此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急躁、不要迷茫,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多看书,多增长见识,多去实践,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