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妙玲 吴晓方
今年夏天,北京印刷学院2025年春季埃塞俄比亚印刷企业专项班顺利结业,为期6个月的国际产教融合培训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对于10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而言,这段时光不仅是一次技能的飞跃,更是一段难忘的“取经”之旅。他们漂洋过海,满载先进的印刷技术与深厚的友谊而归。
埃塞俄比亚留学生在北京印刷学院实训中心学习印刷工艺实验测试纸张。
“在我的家乡,高质量的印刷品是一种‘奢侈品’。”学员内加什·拉海尔·阿费沃克说,“我们有很多想法,但由于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常常没有办法实现。这次来中国学习,对我们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涵盖了从色彩管理、数字制版、精密印刷到印后加工的全产业链先进技术。学员们不仅在理论课上汲取知识,更在设备先进的实训中心里亲手操作。
“最让我震撼的是中国印刷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学员尼格斯·阿斯纳克·泽加耶说,“在北京印刷学院的实训中心,我们学习了最新的数字印刷机。从设计文件到打印出成品,速度非常快,颜色也非常准,比我想的还要好。老师们都很耐心,总是让我们‘自己试一试’。这样一边做一边学,我进步得特别快。”
“第一次走进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车间时,我激动地闭不上嘴巴。”学员阿耶莱·亚莱姆沃克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我有点被它的规模吓到了。一排排高级印刷机一起工作,像一支很大的机械军队。在我们国家,整个印刷厂可能也没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中国的师傅非常友好,他们教我使用机器的时候总说‘慢慢来,多看几次就会了’。现在我已经可以自己操作数码印刷机了。我一定要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回家乡。”
“中国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的方一副教授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将中国印刷业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分享给埃塞俄比亚的朋友们。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培训,更是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合作培育新的火种。”
如今,结业的学员们已回到故土。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信心与规划。
“这6个月的学习,就像是为我的职业生涯‘镀’上了一层金。”克斯马·埃尔米亚斯·穆拉图描绘着他的蓝图,“我回去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尝试将学到的数字色彩管理技术应用到我们公司的生产中,提升印刷品的质量。我相信,我们能印出和这里一样精美的图书和包装,让埃塞俄比亚的读者和消费者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印刷成果。”
从亚的斯亚贝巴到北京,再从中囯的课堂返回非洲的热土。这批埃塞俄比亚的印刷业“火种”,正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准备用在中国“取”回的“技术经”,助力点亮本国印刷行业的未来。
(作者陈妙玲系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吴晓方系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