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江 悦
伦敦的盛夏,博物馆的展厅里人流如织,中文讲解员陈凡格外忙碌。作为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以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三所博物馆的中文讲解员,她已在这份事业上坚守了6年。
陈凡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敢闯敢试
陈凡出生于湖南,作为家中的小女儿,她自小浸润在家人的疼爱与包容中。她回忆道:“不管我想做什么,家人向来都是全力支持。”这为她日后不断跨越舒适区提供了底气。
小学中学时,陈凡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后,她既是市体校跨栏运动员,还身兼学校宣传、文艺、体育部长三职;因擅长写作,她的文章经常被当作范文传阅。及至大学,她选择了法律专业。
大学毕业后,陈凡奔赴北京求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科普新闻媒体担任编辑,聚焦古文明与未解之谜,还曾因深度报道环境问题斩获北京科技新闻奖。后来,她进入时尚杂志领域,拓展自身能力边界。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推动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09年,陈凡踏上前往英国的旅程,先后任职牛津大学科研助理、英国私立学校教师。
工作之余,她游历于欧洲各地,用写作、摄影与绘画记录所见所感。从罗马遗迹到雅典神庙,从荷兰梵高的画作到西班牙高迪的建筑,她思考世界文化异同,这也为她日后的讲解工作储备了知识。
几年后,陈凡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重返校园深造。经过刻苦的备考,她成功被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专业录取。她回忆道:“当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园时,泪水混着成就感落下。那一刻,我明白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重返校园的挑战也随之而来。跨学科的学习压力,让陈凡常在图书馆埋头学到深夜。“身边同学的年龄可能都比我小不少,专业背景也比我更强,但我比谁都拼。”陈凡说。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凡曾经的房东向她分享了一则博物馆中文讲解员的招聘信息,并鼓励她尝试。她决定把握这个机会,从此便走上了博物馆中文讲解之路,专为中国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打磨功底
对于陈凡而言,探索新的领域是一件乐事。但作为新人,她仍需应对不同人群与各类未知状况的挑战。其中,为儿童游学团讲解的经历令她印象深刻:“夏天的博物馆有些闷热,孩子们很快就累了,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四处找座,这时候他们注意力也分散了。”
过往的教师经验让她迅速应变,“我把从英国学校学到的‘连环提问’与‘历史角色扮演’授课方法用到了讲解中,孩子们很快就忘记了疲劳,好奇的眼神又回来了。”陈凡说。
她由此领悟道:“文物讲解并非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讲解博物馆里的西周康侯簋时,陈凡会先关联观众熟悉的北京“簋街”,再引出这尊周代礼器底部的铭文,而这些铭文,恰好能印证《史记》中的记载。“这种讲解方式比单讲知识更鲜活,也让观众倍感亲切。”她说。
讲罗塞塔石碑时,陈凡以“古代人如何书写”作为切入点,调动观众好奇心,从文字特征延伸至历史背景,点明石碑既是解读古埃及的“钥匙”,更是考古学诞生的见证。
在梵高特展中,她一边回溯艺术家生平与理念,一边邀请观众细看笔触,感受画布背后的生命力。
“讲解功底需要不断打磨。”陈凡常说。针对不同展览,她总结了针对性的准备策略:“常设展是横轴,求广度;特展是纵轴,挖深度。”为做好特展讲解,她总会准备七八万字脚本,并借一次次特展夯实知识厚度。
疫情期间,旅游业停滞,陈凡沉下心,系统学习西方艺术史,完成了埃及学的线上课程。她深知:“观众愿意一次次重返博物馆,离不开讲解员带来的新视角,而新视角离不开对新知识的积累。”
凭借真诚与专业,陈凡换来了观众的认可。有观众评价“听她讲文物像听有温度的故事,既讲解展品,更深挖背后文明”。“小朋友以前不爱博物馆,听完讲解后却问能不能加到4个小时,我们听得意犹未尽。”一个学者家庭的留言更令陈凡动容。
倾心讲解
真正让讲解成为陈凡使命的,是生命里的转折。母亲的离世,曾让她陷入长久的低谷。“母亲生前总说‘你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我支持你’,我一直想带她看看世界,可如今我安定下来了,她却不在了。”回忆起母亲,陈凡满是遗憾。
那段低谷期,博物馆成了陈凡的精神栖息地。她说:“看着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我慢慢感到释然——生命很短暂,要做有意义的事。”
从那时起,文物讲解对于陈凡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承载着“让观众感受文明延续”的使命。“每一次讲解时与观众的眼神交流、每一个观众认同的点头,都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她说。
6年来,讲解工作已经融入陈凡的生活。每一次讲解,她需搭乘火车往返3个小时。在路上,她利用碎片时间查阅文物资料,关注最新考古发现,挖掘能让观众更懂文物的细节。
陈凡常鼓励观众“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思考文物”,而自己亦对知识始终保持谦卑态度。曾有观众纠正她讲解中的细节并附查证资料,她坦言:“我特别感恩,我们在互相学习。”
由于好评度较高,每逢假期,陈凡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支撑我工作的,不仅是热情,还有体能。”她说,坚持运动的习惯帮了大忙,“讲解和马拉松一样,要耐力,也需要节奏。”
本职工作之余,陈凡还运营着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讲解经历与感悟,让更多人走近博物馆文化。“我希望让大众了解,博物馆并非枯燥的知识殿堂,文化交流也并非遥不可及。”她说。
未来,陈凡计划推出系列视频与音频节目,让无法亲临英国博物馆的中国观众也能“云参观”。她还将着手整理多年积累的讲解笔记,制作预习资料,帮助观众在参观前搭建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每当讲解结束后,听到观众说‘原来历史故事这么鲜明立体’‘原来逛博物馆一点也不枯燥’,我便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陈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