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 墨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白与同宗族的侄子、僧人中孚在南京不期而遇。中孚送给他数十片茶,李白富有想象力地将其命名为“仙人掌茶”。经过中孚的叙述,李白才知道这种茶产于荆州玉泉山。中孚同时赠了一首诗给他,并要求李白也回赠一首。于是,李白写了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写下的这首诗,可以说是较早的咏茶诗。此时,陆羽只有10多岁,距他写出《茶经》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李白之后,更多诗人加入到咏茶诗的创作中。
诗前有序文。序文中,李白首先强调,荆州玉泉寺山上的山洞里有钟乳石,窟中有泉水流淌,洞里有大如乌鸦的白蝙蝠。在这些洞窟的边上长了许多茶树,叶子犹如碧玉一般。李白还提到玉泉寺主持真公,因为经常饮用玉泉寺山上的茶和水,80多岁了肤色依然红润。产于玉泉寺山上的茶叶清香滑熟,有返老还童、润焦济枯的功能。
序文中,李白说,“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说明他见到的仙人掌茶是以“片”论的。后人将饼茶又称为“片茶”。在唐代,制好的饼茶中间有孔,烘干后用竹丝、棕麻穿成串,一串饼茶从数片到数十片不等。李白见到的仙人掌茶,正是穿成串后片片相叠,所谓“拳然重叠”。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饼茶的制造工序,干燥时采用的是炭火烘焙。而仙人掌茶采取的或许还是自然的日晒干燥法,因而属早期的饼茶。等到饼茶工艺改进以及陆羽在《茶经》中将这些方法公之于众后,仙人掌茶就难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了。
由于饼茶重叠在一起看起来像手掌一样,富有想象力的李白又认为,可以用它来拍打仙人洪崖的肩膀。李白诗中提到的“洪崖”,典出晋朝诗人郭璞《游仙诗》中的“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有记载说,洪崖是黄帝的臣子伶伦,创音律,制排箫。相传他在南昌西郊洪崖山南麓凿了5口井,方便随时汲泉炼丹,道家称他为“洪崖仙人”。诗人们在论茶的时候往往引入仙人的传说,洪崖是一个,另一个被提到较多的是丹丘子。
李白用不朽的诗笔,对仙人掌茶的来历、品质、功效等作了生动详细的描述,而且为了强调茶叶所具有的非凡功效,还插入了千年白蝙蝠的传说,以及80多岁的玉泉寺真公因常年饮用此茶而面色红润的故事。
李白写下这首与茶有关的诗,也许是偶然兴起,但当时寺院中的僧侣们的确已经开始流行饮茶。比如《封氏闻见记》中特意记载了开元年间倡导饮茶的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师,然后把风行于全国的饮茶之风归功于他。降魔藏师比陆羽推广茶文化早了数十年,也与李白写《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的年代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