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付鑫鑫 驻京记者 李扬
昨天,国家文物局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情况,认定扎陵湖畔发现的“昆仑采药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文字风格:典型秦篆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表示,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主要发现有六个方面。第3行“臣”字之后有残笔,结合文意推测,应即下文“翳”字。第4行“方”字之后,原释为“士”。此字残存半个“ ”形。其中,“樂”,此字未见“艹”头,“樂”可通“藥”。“□”字仅存“曰”字头,推测应为“昆”字。
“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翳”下方已看不到笔画,依行款或有缺字。
“一百五十里”中原释为“一”,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一”字的右上角残存一短横刻痕,为显著人为痕迹而非自然裂隙,左上角受风化影响发生剥落,据秦汉文例,以“二”或“三”为宜。
凿痕清晰,凿刻工艺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受刻字区域岩面与距地表高度限制,凿刻随形随势而为,并未刻意追求统一。
保存关键:抗压强、高磨蚀
尕日塘秦刻石,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单轴抗压强度高(平均值约48MPa)、表面磨蚀指数高(磨蚀指数3.7),属高磨蚀性岩石,是刻石历经两千余年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的矿物类型和含量基本一致,且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说明刻痕内部与刻字周边岩石均经历长期风化,自然形成岩石漆。刻字内部呈黑色是因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不易风化,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而刻石非刻字区的锰铝绿泥石重量百分比为0.01%,这是刻痕呈黑色的主要原因。
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的元素成分差异较小,其主量元素均为硅和铝,占比约为80%,伴生元素包含镁、钾、钙、锰、铁等造岩矿物特征元素,且均未检出钨、钴等金属元素,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历史记述:尚未发现
刻石本体有四组优势节理裂隙,影响岩体结构稳定性,并可能形成岩面剥落。目前,岩面有多处剥落区,其中1处为刻字前发生,7处为刻字后所发生,此外,受裂隙切割及下部岩体剥落临空面组合影响,刻石右侧存在2处潜在剥落失稳区。
经查阅地方志、金石著录以及与黄河探源、昆仑地望辨析等相关古籍文献,尚未发现与尕日塘秦刻石相关的直接记述。然而,《大清一统志》《清稗类钞》等载有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古石刻相关记述,说明此地在清代(甚至更早)有刻石的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