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周耿
《秋意》是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任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在朝会上讲的话”。这篇讲话不长,但梁漱溟对“秋意”的“领略与认识”,“(文学)与哲学相辅而行”,读完让人久念不忘。
《秋意》开篇说:“现在秋意渐深……我觉得秋天的意思最深……我觉得在秋天很易使人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文化里,反省是每天要做的事,为何梁漱溟觉得“秋天很易使人反省”呢?季节与反省有什么关系?
回顾经典,把“四时”与修养、教化联系起来是儒家一贯的思路。《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区别说来,“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春夏是兴作、生长的季节,体现着仁;秋冬就是收敛、含藏的季节,体现着义。《礼记》把四季拟人化,喻为仁义,使得道德话语多了一些文学性、少了一些说教气。
明清小品把季节拟人化的同时,主张做人应当“法天”,使人、天同调,诗、思双彰。例如,张潮说:“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秋凉春暖,律己要严、待人要宽。以四时之异来譬喻、引导人,把人的行动置于四时的节奏之下,让人接受道理时顿感心胸开阔。
由此可见,梁漱溟说“秋天很易使人反省”,把“反省”与“秋天”合讲,原本就是儒家的思路,是要把人放到大化流行的生命整体里去讲。梁漱溟说:“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流畅的去生发。”
“四时皆能激发人”,为何独“秋天很易使人反省”?梁漱溟说,“我在秋天夜里醒时,心里感慨最多。每当微风吹动,身感薄凉的时候,感想之多,有如泉涌。”也就是说,心的反省由“身感”触发而来,“一般粗重的感情当然联结到冲动,同为身之事;进于高尚深微的感情,离身愈来愈远,其境界便很难说了”。
夏日闷热,人的感受容易系在身体上,不易“进于高尚深微的感情”,难于“反省”。经了夏的炎热,天气凉爽下来,体感是不一样的,由身而心,由“身感”到“感想”“感慨”,自然“秋天很易使人反省”。秋凉易感在古典诗歌里表现尤多,例如杜甫就说:“凉风动万里”“秋来为客情”。
“秋天很易使人反省”不只是因为秋天是让人“身感薄凉”而来,更是与宇宙生命的整体有关。
“春使人活泼高兴;夏使人盛大”,但春夏“过于发露”“过于严刻”,而“秋天恰是将一年发舒的气往回收,最能启人反省人生”。反省的主体是人,人的生死与四时变化都是气的流行,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阴阳和合而生物,万物皆在一气流行之中。当春之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合同,草木萌动”,“萌动”之物最具活力,“使人活泼高兴”。到了夏季,“阴阳争”“树木方盛”“使人盛大”。等到秋天,“阳气始衰”,此时天子“趣民收敛”,“收敛”落到人心上就是“反省”“反回头来看”。在梁漱溟看来,“春作夏长”“秋敛冬藏”的不仅是农作物,还有人的心性,“秋天很易使人反省”,“反省”表面上系于季节,其实系于气之“发”与“收”。
梁漱溟“觉得秋天的意思最深”,不是停在“感慨”上,甚至不是停在“反省”本身,而是为了“收拾收拾往前走”,“归结”在“人生的勉励上”。秋冬过去是春夏,又是“活泼”“盛大”的时候。
反省是要人“反回头看生活而郑重生活”,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照顾当下”“一心一意”,清静的心说出来的是清静的话,说的时候心里滋生着力量,也能给人力量。
反省就是要帮人把那些思虑计较收拾起来,思虑计较不是理性,所谓理性,就是平静通达的心理。当“秋意渐深”“身感薄凉”之时,少了几分燥热,人心清静易感,一感慨就有把自己的生活当风景赏析的意味,以自己的人生为对象,从忙碌的生活中短暂地超拔出来,这便是“领略”,“领略”是会有省的。
反省是“帮助人生向上”的,是生命本性的内在需求。“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
《秋意》意在“启人反省人生”,反省是教化的题目,看了却不觉得被说教。《秋意》里有“感触”,有“感慨”,有“感想”,还有“意味”,是动了情、有情绪的。凡对人的教化,还是要从心性上入手。梁漱溟演绎“秋意”,说“秋天很易使人反省”,提醒我们从体认生命、“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的角度引人向上,为儒学作用于当代社会提供了切实的路径。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