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吴春富
西津渡三国时期即已存在,那时叫蒜山渡,唐朝时改为金陵渡,宋朝时改为西津渡,后沿用至今。
西津渡是个带有诗意的渡口符号。
西津渡品诗
西津渡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枢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江河文化,同时也承载着历朝历代诗人的才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泊船瓜洲》的前两句,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见王安石当时心情之畅快。
他是从京口的待渡亭上船的。待渡亭仍在,矗立在西津渡古街上,如一位留守的老人,在静候着每一个访客,讲述着在待渡亭候船的一位位诗人。
在古时,商旅要从西津渡上船下船。江面宽阔,渡船来往一趟要大半天时辰,遇到雨天风浪天时,在渡口等待时间更长,待渡亭为他们歇脚提供了便利。王安石在待渡亭歇过脚是无疑的了。
在待渡亭歇脚、从待渡亭上船的还有唐朝诗人张祜,他与王安石的心情有天壤之别。
《镇江志》记载,“每遇疾风卷水,黑浪如山,樯倾楫摧,呼号之声惊天动地”。这样的天气,渡船肯定是要停航的,少则数天,多则十天半个月,这时候的商旅只能待在西津渡的客栈里,望着波涛滚滚的江面发愁。盘缠用尽,还耽误了时间,怎不烦恼?“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的这两句诗即描述了他待在客栈里面的愁绪。
张祜推窗愁望的客栈叫小山楼,现今仍存,在待渡亭对面的云台山山坡上。二层小楼,砖木结构,古色古香。可从两面的台阶上去。据说脚踩在二楼的木地板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可以想象,张祜被恶劣天气留置在江南,本来心情就烦,木地板的声响更加剧了他的烦恼。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首《金缕衣》似金玉良言,勉励着自古至今的人们珍惜分秒光阴。据传这首《金缕衣》为唐朝妃子杜秋娘所作。杜秋娘失宠后被放归到原籍镇江,杜牧见到年迈色衰、穷困潦倒的杜秋娘时感慨万千,作了《杜秋娘诗并序》:“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由此可见,杜牧在镇江待过,他在待渡亭歇过脚也是大概率的了。
古时的西津渡,不仅承载了客运的功能,还承载了商贸与军事的功能。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清朝诗人于树滋的这首诗,描绘了装载粮食的船只从西津渡批量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瓜洲的宏大场景;同时不难想象,更早时东吴大军帆樯如织、号声震天的画面是何等的壮观。
这些古诗,是西津渡昔日繁华的写意,也是历朝历代诗人的情怀袒露。
西津渡读史
从上方嵌有“西津渡街”的白色拱门进去,沿着厚墩墩的条石再往上走一段,便见到一方青砖墙上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的标识。
如同见到千年的老古董,瞬间肃然。我想进去瞻仰,遗憾的是去的时间点不好,不开放,只好退到另一方墙边朝里仰望。若干幢板直方正、屋顶与廊拱都有些西洋化的楼房,一个踩着另一个肩膀似的立在坡上。这种“西印度式”的建筑,在心理上给了中国人极强的压迫感。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镇江被辟为首批通商口岸,方便通商交涉、保护侨民商业利益,这是领事馆设立的背景。无可置疑,英国人看中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水运位置以及经商便利。
清政府随即在这里设立海关,“征收税银,以充国帑”。想法是好的。荒唐的是税务大权居然让外国人掌控。还有更“奇葩”的,《续丹徒县志》记载,1905年丹徒县的税收为128万两白银,所有税款皆被强制挪作鸦片战争赔款,你说荒唐不荒唐?
镇江西津渡,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在游到西津渡主街道末端时,我看到了一张游览图,上面标注着西津渡所有的遗迹以及遗存,有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美孚火油公司旧址、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
据我了解,在上世纪初,世界上的火油公司主要就是英国、美国、德国这3家。3家都在镇江西津渡这个地方设立了火油公司,再一次证明了镇江口岸的商业价值。棉织品、木材、五金、奢侈品都是英国人的经商内容,此外,英国人还贩卖毒害国人的鸦片以及军火等巨高利润商品。
现在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是1890年复建的,之前因为“英捕殴毙平民”事件被民众愤而焚毁。1927年北伐军进驻镇江,英国被迫移交了领事馆管理权,青红砖建筑群从此成为历史的残章。
在西津渡,无论是仰望领事馆,还是俯视火油公司遗存,都宛若手捧着中国近代史。
站在高高的云台山上,瞭望着江面上、运河上数不清的铁驳船穿梭来往,瞭望着汽渡在京口与瓜洲间不停地往返。西津渡乃至镇江的人文历史,荣辱兴衰都“镀”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