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出版业如何坚守文化使命,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日前,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分享了出版社在名家名作系列图书出版方面的实践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汇聚文学力量,打造文化精品
“到一个有书的地方去读书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郝建国表示,“虽然编辑工作非常忙碌,但在与重要书稿的朝夕相处中,我们获得了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净化,人生也更加丰满。”
面对出版资源的激烈竞争,花山文艺出版社选择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名家名作进行系列化出版,推出文学经典套系,来破解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难题。
近年来,花山文艺出版社实施系列化精品出版战略,先后推出“诗人散文丛书”“原上丛书”“大吕丛书”等系列图书。其中,“诗人散文丛书”已出版五季41本,汇聚了当代中国重量级诗人的散文佳作;“原上丛书”聚焦正处于创作黄金期的中生代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吕丛书”则汇集了当代活跃批评家的学术随笔。
此外,花山文艺出版社还创新推出“四叶草丛书”,收录了河北四位著名评论家的对话体文学评论集。“四叶草象征着生机与吉祥,也寄托着我们的祝福与期待。”郝建国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套套图书,将各方人才汇聚到‘花山’之巅。”
坚守文化初心,拥抱技术变革
“数字化发展势不可挡,但出版的内核始终未变。”在郝建国看来,数字出版取代传统出版是大势所趋,但出版以传承文化为根本目的这一点不会改变。
面对出版产业化的浪潮,郝建国谈道,作为一个产业,出版需要有盈利模式和方式,但这个行业的设立绝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考量。郝建国将出版的初心总结为八个字:继承、传播、影响、改变。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光辉思想和英雄事迹;通过出版影响更多人进行思想净化、心灵净化;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促进社会进步。”他解释道。
郝建国介绍,近年来,花山文艺出版社积极推动融合出版实践。其中,“这里是河北”丛书融合了优秀摄影作品、作家散文随笔和纪录片手法,打破了传统宣传品的说明文模式,采用文学语言表达,获得良好反响。
在郝建国看来,融合出版的探索刚刚起步,前景无限。“特别是对于文艺出版社,如何将先进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图书生产,是我们必然要走的道路。”(记者 张晓荣 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