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昱
近年来,“博物馆经济”成为文化市场中不容小觑的引擎。报告预测,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或将增长至2万亿元以上。
文化经济引擎
美国博物馆联盟在2017年发布《作为经济引擎的博物馆》的国家报告,将博物馆对经济的影响分为直接经济效应、间接经济效应和诱导经济效应。比如,美国博物馆每年对GDP的总经济贡献超过500亿美元,且博物馆的经济活动每创造100美元,就会给美国其他经济部门增加220美元的产值。
“博物馆经济”结合了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谋划,涵盖了博物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维度,强调在产权与结构、文化政策与法规、传播技术等方面对博物馆涉及的符号创意、文本生产、产业生态链建设实现历史性嬗变。
新形势下,“博物馆经济”乘势而上,依赖于相关文化设施与配套发展条件的不断建设完善。比如,打开与知名企业、老字号品牌、青年设计师等深度合作的局面。在文商旅体融合的背景下,从产品研发扩大到场景搭建,与商圈、公共交通空间等生活场景之间既设立线下体验店的实体联动,也形成串联消费的“票根经济”,并将博物馆的文化符号嵌入消费领域中,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文旅场景新典范。
从趋势看,智能技术有助于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云博物馆”“数字沉浸式展览”“虚拟解说员”“H5互动游戏”“数字文创产品”等方式,将博物馆体验延伸至电脑端和手机端等设备,丰富博物馆数字资产的开发、授权。
近年来,上海推出“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深度沉浸探索”等一批标杆项目,敦煌研究院推出“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苏州丝绸博物馆与腾讯等企业携手建立丝绸纹样数字授权运行机制……博物馆积极拓展馆藏资源的跨界应用领域,带动“博物馆经济”内容形式、辐射人群、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跃升。
文化传播增效
伴随社会结构关系和生活资源供给条件的变化,公众的文化艺术精神需求大幅上升,在休闲娱乐活动中更倾向于选择知识密集型的博物馆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提升文化素养、消费品位。博物馆为公众创造了联结历史与当下、群体与整体、艺术与现实、自然与人类、专业与跨界等互动关系的诠释框架,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增进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了解。
在“博物馆经济”乘势而上的态势下也需要看到,博物馆的运营不同于普通商业运作,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文化传播是“博物馆经济”的首要使命,文化承载力是“博物馆经济”的流量密码。无论是挖掘博物馆资源的实体价值,还是利用博物馆的文化符号,在将博物馆由文化殿堂扩展为消费磁场的过程中,相关文化产品与服务应当被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提质增效,不仅依靠技术迭代所带来的生产与传播的便利,更关键在于如何将与博物馆资源本体构成和功能相关的资料信息等,通过艺术化、实用化、简洁化的方式,准确、有效、正向地予以呈现。借助文字、形象、动画、具身体验等方式以及环境场景的营造,让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具备“讲故事”的多重能力,延伸观众参观体验,进一步突出博物馆传播叙事中的重点亮点,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互联网显著扩大了“博物馆经济”的传播声量。截至2024年,认证为政务号和机构号的博物馆有856家,当年博物馆抖音账号累计播放量达9.8亿次,博物馆相关内容播放量达1246亿次。
新传播方式凭借即时、交互和融合优势,通过社交裂变和平台关注助力博物馆培育更具黏性的受众群体。与之相伴,博物馆也需提升网络传播管理能力,用专业释读化解负面或片面信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