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许晖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汉语文化中的五大礼貌原则,第一条就是“贬己尊人”: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古时最常用的贬称自己的谦辞,单字的有“愚”“卑”“敝”“鄙”“窃”,单字以上的有“在下”。(编者注: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从《汉字里的古人生活:中国人的人情江湖》一书中摘选谈及“愚”“卑”“敝”三个字的部分。)
小篆“愚”
愚
《说文解字》:“愚,戆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张舜徽先生很怀疑许慎的解释,他说:“验之实物,兽之愚者非猴也。”
台湾学者高鸿缙先生在《中国字例》中也解释说:“意谓头似人非人,而有足有尾之兽也。全象其形,长尾之猴也。”
流沙河老先生则在《白鱼解字》一书中认为带叉的这个字符乃是“又(右手)字刀撇拖长倒拐,变成九字”,表示肘关节。但这个字符的左端明明带叉,古文字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写的“又(右手)”字。
这只大猕猴就以这种奇怪的姿势呈现在人们面前,引诱得学者们抓耳挠腮、满腹疑团而不得其解。那么,“禺”这个字到底想表达猕猴的什么特征呢?
“愚”作为自称的谦辞,比如对年轻于自己的同辈谦称“愚兄”,对自己的意见谦称“愚见”。想一想那只被人驱使、龇牙咧嘴、不情愿地表演的猕猴吧!就像大臣对国君自称“臣”,“臣”是低头竖目而视的样子,表示屈服;又如同古代男子谦称自己“仆”,“仆”是受过刑的男子双手持簸箕扬米去糠。“愚”和“臣”“仆”的谦称原则都一样,极尽“贬己尊人”之能事,甚至不惜将自己贬作被驯化的猕猴!似乎把自己贬得越低越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中国人所谓的“礼貌原则”,真是缺乏平等精神。
小篆“卑”
卑
“卑”当作谦辞,我们在古书中可以常常见到的用法是“卑职”,是下级官吏面对上司时的自谦之称。还有一个六字成语“卑之无甚高论”,意思是:我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和议论。“卑”这个字很奇特,从字形上完全看不出跟卑贱、卑鄙等词义有任何关系。那么,我们就从它最原始的字形开始分析吧。
“卑”的甲骨文字形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下部是“又”,即右手,上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对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卑”的金文字形,下部是左手,上部的左边添加了一短横。“卑”的小篆字形,上部很明显可以看出变形得非常厉害。
《说文解字》:“卑,贱也。执事也。”许慎认为这个字从左手从甲。南唐学者徐锴沿袭了许慎的解释,并进一步加以解说:“右重而左卑也。在甲之下。”“卑”的小篆字形下部是一只左手,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因此徐锴才附会为“右重而左卑”,但“卑”的甲骨文字形的下部却明明是一只右手,金文字形中更是左、右手换来换去,没有一定之规。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照例有新说,他认为“卑”是一个会意字,乃“匙形加‘又’之形”,他接着说:“‘又’形示手,因此‘卑’形示手持带柄之匙。大匙之形为‘卓’,有卓越、优秀、高贵之义。手持小匙之形为‘卑’,因此有卑下、低下、微小、卑屈之义。借匙的大小之别表现高卓与卑下。”这里的“匙”可不是今天说的钥匙,在古代,“匙”是食器,盛食物的器具。“匙”有长柄,“卑”上部“田”字下面出头的部分固然可以视为匙柄,但将上部的字形视为“匙”形却没有任何相像之处,更别说什么大匙、小匙了。
“卑”字原指供役使、为主人工作的仆从,地位低贱的仆从即称“卑”。“卑”用作谦辞,就是遵循了“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将自己比作对方的仆从,愿意为对方效劳之意。事实也正是如此,“卑职”一词,是下对上的自谦之辞。古代的官场,将级别低的下级官员视作级别高的上级官员的仆从也并不为过,这是等级制的社会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甲骨文“敝”
敝
“敝”当作谦辞,最常见的用法是“敝人”。“敝人”本来形容受到蒙蔽因而德行不高之人,比如《后汉书·卓茂传》中记载的一则趣事:西汉末,卓茂担任密县县令,有一次,一个人来告状,声称卓茂属下的某亭长接受了他馈赠的米和肉,卓茂问他:“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这三句问话的意思是:是亭长主动向你索要的吗?是你有事相求他才接受的吗?还是你闲来无事,自己因为情意馈赠他的呢?
这个人回答道:“往遗之耳。”即是我主动送给他的。卓茂说:“遗之而受,何故言邪?”即你主动馈赠,他接受了,那你为什么还来告状?这个人又说:“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此人声称是自己害怕官吏才主动馈赠的。于是卓茂叹息着说:“汝为敝人矣。”意思是:你是一个受到蒙蔽因而德行不高的人。
接着卓茂讲了一番道理,大意是:做官之人不能仗着权势向人索求财物,但如果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则可以接受馈赠。“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这个人之所以受到蒙蔽,就是因为没有想明白人与人之间以“礼”相交接的道理。
“敝人”一词即出自这个故事,原本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有德行之人对无德行之人的评价,但是鉴于“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后人遂以“敝人”自谦,如同对对方说:和您相比,我德行很差。“敝人”一词的对象完全倒了个个儿,从评价别人到贬低自己,真是有趣!
其实“敝”当作谦辞,起源更早,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据《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这一年夏天,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率军侵犯鲁国北疆,鲁僖公派遣大夫展喜前去犒劳齐军,展喜对齐孝公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敝邑”即谦称自己的国家。这次入侵的结果是展喜凭借绝妙的外交辞令说退了齐孝公。
那么,“敝”为什么会被古人用作自谦之辞呢?我们来看看“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左边是“巾”,“巾”乃擦拭的布帛,右边是一只右手持着小木棍。甲骨文字形之二,左边的布帛上下添加了四个点,表示撕裂的布帛碎片。
《说文解字》:“敝,帗也。一曰败衣。”败衣即破败、破旧的衣服,后面这个解释是“敝”的本义。至于解释成“帗”,《说文解字》:“帗(fú),一幅巾也。”“帗”就是一块巾。如此一来,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就出现了:“敝”的甲骨文字形中,人为什么手拿木棍去敲打这块巾呢?大多数学者认为将这块巾敲打以至于破烂就是“敝”的本义,可是,好好的一块巾为什么非要把它敲打破烂呢?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晚清学者饶炯在解释“巾”字时解开了这个谜团:“巾之为物,或拭或覆,皆以幅布幅帛裂之。”章太炎先生也说:“衣败则裂不齐,布帛初成,幅端亦不齐,故义同矣。”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总结二位学者的意见为:“敝字当以一幅巾为本义,故许以帗释之。一幅巾乃由裂布帛而成……谓以手撕裂其布也。而于布帛,则有所损败矣。”
原来,许慎的两种解释“帗也”和“败衣”其实是一回事:制作一块巾,必须将一整幅布帛撕裂开,因此“敝”的甲骨文字形中,手持的不是小木棍,而是可以撕裂布帛的木制刀之类的器具;撕裂布帛的时候会产生碎布屑,对于这一整幅布帛来说,“则有所损败”,因此引申为“败衣”,破烂的衣服。
“敝”作为自谦之辞,即由此而来。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遵循“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自谦为“败衣”以及引申而来的德行不高之意,极力放低身段,其内在逻辑和上述的“愚”“卑”如出一辙。
【节选自《汉字里的古人生活:中国人的人情江湖》,许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作者为作家、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