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周 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七夕将至,这一源自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古老节日,最核心的内涵便是爱情。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体现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也为七夕赋予别样的浪漫与温情色彩。七夕节源头可追溯至汉代,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古代女子会在七夕之夜,摆上瓜果、针线等物品,祈求织女让自己心灵手巧,掌握更多女红技艺。东晋《西京杂记》中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现存古代文献里有关乞巧活动的早期记录。
从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到乞巧祈福的民间习俗,七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那些与七夕相关的古代器物,承载着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对智巧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以其独特方式保存下这份浪漫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探寻古人情感世界与精神气质的珍贵钥匙。
清代景德镇官窑粉彩人物图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缂丝七夕乞巧图轴,将天上和人间完美融合:上半部分是天上,牛郎织女在祥云围绕下相会,眼神中充满了深情和眷恋;下半部分是人间,几位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一派和谐景象。这幅图轴以缂丝工艺展现,色彩丰富、线条细腻,不仅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七夕节的重视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一书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初九,内廷有旨:御用青花膳碗碗内俱按时令花样烧造,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万寿节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从中可以看到清代宫廷对节令的重视,以及古人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喜爱。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景德镇官窑粉彩人物图盘,就像一幅流动的七夕画卷。此盘工艺精湛,口沿涂金,熠熠生辉,尽显皇家气派。盘内外壁采用“粉彩轧道”工艺,天蓝釉地上浅浅的卷草纹似微风轻拂,粉彩花卉与朵云纹相互映衬,如梦如幻。盘内底描金圆形开光处,粉彩绘就的人物故事图案更为生动:牛郎坐于牛背,手握缰绳,深情凝望;织女身姿婀娜,娇羞回望,二人似在互诉衷肠。背景中祥云缭绕、星辰闪烁、鹊鸟纷飞,为这场相会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外底“鹊桥仙渡”四字,点明主题。
清光绪青花七夕卷筒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清光绪青花七夕卷筒,也描绘了牛郎织女在天河上即将相会的情景。卷筒图案中,祥云缭绕、喜鹊飞舞,鹊桥很快就会搭成。一年未见,牛郎拱手准备,对即将到来的见面迫不及待;织女衣袂飘飘,含情脉脉地望着日夜思念的牛郎。画中人物清丽洒脱、典雅高贵,器物主题鲜明、艺术性较高,真可谓秦观笔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生动注解。
这些古代器物上,既有直接描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叙事性场景,也有通过喜鹊、鸳鸯等象征形象与谐音元素表达爱情主题的图案。其虽不直接关联七夕传说,但对美好爱情、美满姻缘的祝福,与七夕节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譬如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彩绘漆木凤鸟双联杯,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是古代合卺杯的代表。此杯整体为一鸟负双杯状,前端为头颈,后端出尾翼,中部并列两个桶形杯,杯之间有孔相通。杯子的凤鸟形状经雕刻而成,口中衔有一珠。为了使双联杯放置时更稳定,杯侧后部各有一凤开屏形状的杯足。凤鸟的头、颈、胸、尾遍刻象征羽毛的鳞状纹,全身除尾翼底面为红漆外,其他均髹黑漆,再用红、黄、金色绘勾连纹、圆圈纹、卷云纹等。此外,凤鸟首、腹和羽翅共嵌有银色宝石8颗,更显华贵俏美、身份不凡。凤鸟自古都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合卺杯系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所用的酒杯,也就是“交杯酒”的用具。战国彩绘漆木凤鸟双联杯造型奇特、雕刻细致,用漆工艺精湛,彩绘艺术高超,寓烂漫与写实于一体,属于先秦漆木工艺的杰作。
清代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长毋相忘”银带钩,也是一件充满深情的爱情信物。它出土自大云山汉墓,是江都王刘非送给嫔妃淳于婴儿的定情之物。带钩为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流畅的圆涡形云气纹,如兵符一般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四字。这动人的情话隐在钩身之间,成为专属于其主人的情意承载。
(作者系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