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 波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妈妈朗诵民间童谣的声音很是悦耳。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童谣的声音大于内容,孩子可以不懂唱的是什么,但那韵律与节奏足以感染我们。培养孩子热爱母语,最有趣的教材莫过于此。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时,我就认定儿歌在儿童文学中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诉诸听觉的文学,以声音之美“先声夺人”,直接、快速、强烈,像音乐一样直抵心灵,进而长久保存在记忆深处。
赵霞的这本儿歌集,便打开了这个“先声夺人”的匣子。书名“北斗在天”以悠扬的开口音韵,渲染出一种辽阔的诗意,寄寓着孩童仰望星空时的好奇与向往。儿歌的单元名也充满音乐感和游戏性,全然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情——“苹果树下过家家”,是天真的日常;“瓜儿藤上不结瓜”,是打破常规的想象;“荡到云上看小鸟”,是无拘的探索,无不透露出作者自然、自在、自由的情致。这样的情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艺术风格。
为孩子们创作儿歌,我们时常借鉴民间童谣。在形式音律上,《北斗在天》就很好地汲取了传统童谣的艺术养分。《桃花开》《屋檐下》等儿歌,日常天然,朗朗上口,可以读出传统童谣典型的声韵、意趣。但在今天,儿歌的创作似乎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题材。我们环顾一下自己所处的大千世界,除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自然万物,还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围绕着我们。《蛟龙出海上》《高铁高》等儿歌便是这样敏锐、新鲜的尝试,它们透过孩童之眼,轻巧地触发了当下的新事物、新领域、新题材,字里行间又不乏亲切率真、惬意快活,令人欣喜。
古人称童谣是“天地之妙文”。我想,这妙就妙在它不训诫、不说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表情。赵霞的《北斗在天》正付出着这样的努力。我想说,儿歌创作是一项充满爱与智慧的事业,愿这些儿歌如北斗星辰般点缀于童年的夜空,伴随孩子们走过岁月长河,成为一生中最柔软、最明亮的记忆。
(《北斗在天》:赵霞著,陈天雪绘;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