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邱晓琴 王恩慧 赵金悦)8月21日下午,由周立文创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的新书发布会在光明日报社光明网演播室举行。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何建明等文学界、新闻出版界的人士,以及来自浙江衢州等地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新书发布会现场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发布会以“血与火铸造的友谊——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文学再现”为主题,由衢州市委宣传部、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现场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光明日报出版社和浙江省新华书店举行了新书授权签约仪式,衢州市代表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人民营救杜立特行动飞行员救援地赠书。
新书揭幕仪式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本书是一部以杜立特行动为题材的非虚构作品。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中校率领的突袭队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对日本进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轰炸,之后飞往中国降落。由于行动提前,且到达中国时遇上大面积降雨,加上信息沟通不及时,15架B-25轰炸机(1架迫降于海参崴)在华东地区5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坠毁或迫降,包括杜立特在内的75名飞行员,有64人被中国军民救起(3人降落时死亡,8人被日军抓获),并安全送往衢州,然后转移至重庆、昆明等地。
作者周立文分享创作经过和体会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作者周立文是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任光明日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记者部主任。从2024年8月起,周立文到杜立特行动的飞机坠毁点和飞行员降落点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查阅档案和阅读国内外著述,创作出了这部45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我基本上离弃了宏大叙事,更多地选择那些能够凸显人性光辉的故事,于细微处落笔,以情感打动人。”周立文在分享创作经过和体会时表示,在创作本书时,他遵循的原则是:绝不编造任何场景和情节,绝不使用没有来源的对话,绝不对人物形象进行拔高。“我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叙述故事,而不是臆造故事;我彻底拒绝了小说、戏剧笔法,希望能够走上诗歌的道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梅敬忠点评《英雄山河》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梅敬忠认为,《英雄山河》史料扎实,文笔流畅抒情,诗报告风格,可读性强。既有难能可贵的田野调查、细致的档案挖掘和口述史整理,又有感人的生动细节和场景呈现,塑造了中国军民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王法艇点评《英雄山河》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王法艇谈道,如果说史料价值是《英雄山河》的骨架,那么诗性语言则是它的灵魂。作家以“救助飞行员”为脉络,将战争的残酷与永恒友谊交织书写。
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崴介绍,近年来,衢州深入挖掘“杜立特行动大救援”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成立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持续举办“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努力为中美民间友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作出衢州贡献。在《英雄山河》一书中,作者以史学的严谨,诗性的语言,不但重现了83年前的历史现场,更让读者感受到那段历史在当下的回响。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分享出版策划故事 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从出版策划的最初阶段,我们就确立了一条主线——必须让书中的英雄精神与历史情感得以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表示,《英雄山河》一书的策划团队斟酌每个内容细节,力求在史实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进行文学性的加工。策划过程中,大家秉持的是敬畏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确保每一段历史的再现都贴近真实、触动人心。
(影像资料节选自纪录片《寻找“杜立特”》,由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