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潘若滋
已出版过八部作品的美国作家琳内·奥尔森撰写《我无所畏惧:拯救埃及神庙的女考古学家》完全是一个意外。她本来是想写一个关于“二战”的主题,结果在研究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巴黎建立的第一个抵抗组织时,发现它的成员大多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博物馆策展人和馆长、作家和图书馆员;简言之,大部分是学者和文化领域工作者。而其中的女性成员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直接吸引了琳内·奥尔森的注意,因为她实在太突出了,28岁就是卢浮宫埃及文物馆的代理馆长,在战争期间过着一种双重生活,白天在博物馆上班,晚上和周末为抵抗运动秘密工作。
现在也许有些难以想象,在将近100年前,女性能够在卢浮宫工作曾被视为天大的恩赐,报酬就别指望了。而这就是考古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年轻时面对的社会环境。
在德罗什为抵抗运动工作的那段时期,她还曾被盖世太保从火车车厢里直接带走,送往冰冷的审讯室。幸好纳粹并没有发现她随身携带的情报,因为没有证据很快就把她放了,否则她和埃及神庙的命运都将被改写。这一段历险,作者以好莱坞电影的表达方式,把它放在了《我无所畏惧》的最开头。作者以卓越的材料驾驭能力与高超的写作技巧,讲述了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精彩卓越的一生。“诺布勒古”是她丈夫的姓,婚后仍保留自己的姓“德罗什”,也是她的一种坚持。
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晚年以“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在世埃及学家”而享誉世界,获得法国骑士勋章,并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为她举办的盛大庆祝仪式。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仍在坚持继续工作。在她房间的书架上,保存有大量的工作笔记,为未来可能的写作项目做准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放弃你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哲学。”德罗什对来访者说。
德罗什-诺布勒古的一生,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奋斗的一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她都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职业精神,从不因自己是女性而逃避困难、放弃努力,在二战期间的艰难时刻,她还曾带领运输卢浮宫珍稀文物的车队躲避纳粹的搜寻。70岁时,德罗什-诺布勒古仍工作在埃及考古现场的第一线,直到关节炎不再允许她在考古现场爬进爬出。
德罗什-诺布勒古人生的高光时刻,无疑是她为保护古埃及神庙建筑群而奔走呼吁并亲眼见证阿布辛贝神庙异地搬迁成功重建的一刻。整个阿布辛贝工程项目持续了四年,在尼罗河沿岸专门修建了专家和技术工人的临时居住区,大约有3000人在这里居住,其中1900人是工人,其余是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孩子。甚至在这几年期间,还有几名新生儿诞生,他们的中间名叫“拉美西斯”或“奈菲尔塔利”(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妻子的名字)。
毫无疑问,阿布辛贝神庙搬迁是人类文明史的壮举,拯救阿布辛贝所花费的人力和心血,甚至不亚于3000年前建造它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作者对阿布辛贝神庙拆迁的细致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根据合同条款,神庙的雕像、内墙、天花板和外墙将被切割成约1100块、每块平均20至30吨的石块。”神庙内部的工作区域,室温从未低于38℃,有时甚至高达65℃。切割神庙内部的巨大壁画,使人联想到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天顶画的米开朗琪罗,“如果有一块石头碎了,他们都会痛苦地流泪。他们像魔鬼一样工作,但像天使一样温柔地触碰这些石头”。
像所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一样,整个保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努比亚行动”经历了种种波折。当最初德罗什-诺布勒古在联合国会议上宣布,法国会为此承担责任时,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严肃地训斥了她:“你怎么能不经我的允许就许下承诺呢?”机敏的德罗什回答:“您当初在广播中号召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进行战斗时,也没有得到维希政府的允许啊!”戴高乐愣住了,大约以前很少有人这样同他说话,沉默了一会儿他笑了,“你赢了”,转而支持德罗什的努力。
德罗什-诺布勒古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这位刚刚领导国家赢得民族独立的年轻总统,在冷战的背景之下始终视独立自主高于一切。经过与埃及文化部长奥卡沙的密切合作和多次深度沟通,德罗什-诺布勒古最终得到纳赛尔的首肯,以他本人的名义写一封信:“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埃及文化部一道,开展国际救援行动,为神庙和其他文物的迁移筹集资金,并获得科学和技术援助。”没想到这时的关键卡点竟然变成了没有埃及男人会使用打字机,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认为打字有失身份。幸好德罗什会打字,她在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罗马字母打字机上,伴随着维瓦尔第《四季》的悠扬乐曲,打出了一份法语信函,获得了纳赛尔的签字。
德罗什-诺布勒古一生一直深爱埃及。在她第一次坐在外公的肩膀看到协和广场的方尖碑时;在她青少年时期在卢浮宫第一次看到埃及雕塑“书吏坐像”时;在她22岁第一次去埃及考古挖掘现场时;在她经历中东战争被驱离埃及时;在她提出“世界文化遗产”概念时;在她无数次往返埃及与法国时;在她晚年在埃及王后谷继续进行挖掘工作时……这是一个关于平等、爱、奋斗和冒险的故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众多国家团结起来拯救不属于他们本国的文化遗产,珍视人类文明的所有伟大创举,为保护它们而竭尽全力。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她树立了这样一种榜样和可能:相信自己的力量,为热爱投入整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