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汇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
国风是什么?9岁男孩郑一帆在上海书城看到酷似“黑悟空”的山西非遗壁画《永安寺神猴》,接着走进体验室学做螺钿包挂。“我跟妈妈是非遗手工的老搭档了,还一起做过中药香囊、中式插花、扎染、苏绣。”对郑一帆来说,国风切身可感,在他手下飞速打磨的螺钿葫芦包挂上,镶嵌的贝壳逐渐透出亮光。
本届书展,国风味浓。昨天下午,当作家祝勇携新作小说《国宝》在上海展览中心与读者交流之时,在书展另一主场上海书城,76岁退休教师丁照宏正在观赏来自山西的非遗壁画展。他表示,年轻时就喜欢沿着福州路逛书店,现在书城很人性化,书架开架随时看书,展览旁边就是读书分享会和非遗手工空间,还有坐下来喝茶歇脚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年轻人,现代青年仍然喜欢在书店里待着,真是一件好事情。”与众多市民的感受相契合,上海书城正从传统阅读空间转型为“可游、可玩、可学”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为推动上海文旅商体展融合提供新场景。
把国风带进日常生活
选取鲍鱼贝等贝类切片,锯成六芒星、宝相花等传统花纹并镶嵌在葫芦状木板上,再打磨掉多余的胶水……在上海书城六楼的“拾光共聚场”传统文化体验空间,10岁的陈艺和妈妈谢晨正在体验螺钿这一传承三千余年的非遗镶嵌技艺。这是陈艺第一次做非遗手工,她经常走到非遗讲师如煜的身边请教细节,“打磨的环节要依次用不同目数的砂纸,自己可不能马虎”。打磨很费气力,正是关键的一步,如煜介绍:“这个技艺最大的亮点,就是打磨过程中贝壳逐渐露出它应有的璀璨,尤其是小朋友来体验,会很有新奇感。”
两个多小时后,螺钿包挂诞生,手工客们带着“福星高照”的寓意回家。此前,掐丝珐琅做成的白玉兰书签也颇受欢迎,如煜很是欣慰:“一般提起非遗都是传统技艺或是大的器件,那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像这样用非遗技艺做些我们身边的小物件,让它们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休闲方式,这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可视化表达。”
书展期间,这里共有八场活动,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体验掐丝珐琅书签、螺钿包挂、宋代点茶、中药香囊等多种传统技艺。以本届书展为起点,“拾光共聚场”未来将常态化运营,开展非遗手作工坊、戏曲文化沙龙等活动。
为文旅联动提供新场景
山西古建壁画现存古迹占全国总量85%以上,跨越千年,规模与艺术价值均居全国之首。400多公斤的古建壁画作品从山西“跋涉”而来,上海书城的阅读空间中更添国风“亮色”,其中,既有持续爆红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热映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取景地永安禅寺的壁画《永安寺神猴》,亦有《永乐宫》《岩山寺》等经典。
尽管已近八十岁,丁照宏仍然喜欢新鲜事物,他在一幅《白虎星君》前驻足欣赏。山西古建壁画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崔煜堃主动上前介绍:“白虎有‘战无不胜’的寓意,古代打仗前通常会祭祀白虎星君像。这幅画首先是线条的粗细变化造成视觉张力,其上有24K纯金,浓郁色彩则是采用的天然矿石颜料。”山西古建壁画仿佛“金墙玉壁”,其上常贴金、贴宝石,就连多彩的矿石颜料也价值不菲,因此山西开化寺国宝级壁画《清凉兰若图》的存世版本中,多是流传时被抠下真金的累累斑痕,这也造就了文物的独特记忆。
与书展相呼应,崔煜堃特地将《善财童子》展陈在显眼位置,他作画时添入了当代阐释。“相传,善财童子曾受文殊菩萨教诲,他在画中面庞和姿态皆有纯粹、虔诚之意,可视作虚心求学的典范,这也融入书展和书城的氛围中。”用非遗技法结合当代审美,这样一幅非遗壁画作品,做泥底、勾线、填色,往往要花两三个月完成。
此番山西非遗壁画来沪展览,是上海与山西两地文旅资源联动的一种尝试。崔煜堃说,期待上海读者在对山西壁画文化增加认知后,到山西当地走走,当地会组团讲解导赏。上海书城也将常设壁画课程,“或许从学着绘制一个‘金刚降魔杵’开始,就能逐渐走进山西古建壁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