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周志军
文艺大众化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潮,其发展始终与媒介的迭代有着紧密联系。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传播新媒介时代,普通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类文艺创作中,于是,体现文艺新现象和新形态的“新大众文艺”也逐渐兴起。这其中,网络文学以其数量众多的作者和作品、丰富多元的内容创新以及在IP领域的成功输出,受到数以亿计受众的喜爱,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
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力量,正构建起一种兼具超常文化表达力与广泛大众影响力的“新大众文艺”范式,在当代文艺创作生态中展现出了独特价值。这一点在近日落幕的第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中也有充分体现。本届征文大赛以“好故事与时代同行”为主题,共吸引参赛作者5.4万人、参赛作品5.67万部,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作品数量与首届大赛相比,均增加了十倍。如大赛指导单位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所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崛起和向阳生长是整个网络文学行业迭代升级的缩影,也是“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主要源于其通过技术赋能、创作模式革新和文艺形态重构,实现了文艺生产的“全民共创”。而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在创作主体、内容形态、传播方式及社会价值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又进一步契合了信息时代大众对文艺的更多需求,并通过“全民共创”与“现实关怀”的双重特质,成为连接时代精神与大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桥梁。这从本届征文大赛入围复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趋势就不难看出。
一是以微观叙事映射宏观命题,对现实议题入木三分。笔者注意到,本届征文大赛入围复评作品所描写的主题从个人奋斗到社会发展,很多都是以扎实的细节构建时代切片,体现了众多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场所和社会故事。比如,一等奖作品《关内关外》中描写的两代深圳人的命运起伏,映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的人生选择、拼搏奋斗与时代发展的共生关系;二等奖作品《升职之神》用禄神下凡的奇幻设定,揭示当代职场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和职场焦虑。这些作品均以小见大,通过聚焦普通人的生存发展境遇与情感褶皱,反映社会结构性议题,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构建起读者与文学作品的情感共振,以至于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在文艺作品中“被看见”的共鸣,恰恰是大众文艺最原始的生命力,也是信息时代“新大众文艺”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二是将包括非遗在内的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现实题材创作,并通过与悬疑、科幻等类型的融合,实现对传统题材的创新激活。比如,本届大赛特别奖获得者“眉师娘”创作的《云去山如画》,以抗战时期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专”的西迁为背景,通过守护国宝、艺术传承与家国情怀的结合,将历史事件与艺术家精神熔铸一体,以文学的形式,通过一家人、一群艺术家、一座大学的三元结构,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创建了新的叙事空间;优胜奖作品《一揽芳华》以传承扬州绒花技艺为线索,以返乡青年的成长为主线,在重拾绒花技艺的过程中,呈现了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与选择,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为当前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别样的女性视角,也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表达形式;同样,二等奖作品《幸孕面线糊》也以地方美食与非遗技艺为纽带,融入泉州南音、面线糊等闽南地方文化元素,勾画了当代女性返乡创业的治愈之旅。可以说,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以其“贴地生长”的姿态,既在书写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孕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新的可能。而在与悬疑、科幻等题材融合创新方面,本届征文大赛入围复评作品很多都充分立足网文创造的想象力优势,既延续天马行空的幻想基因,又注入深切的人文观察,以虚实交织的笔法拓宽现实题材的书写边界,为类型文学注入思辨深度。比如,悬疑高概念作品《闪门》就以相机连通平行时空的机制为引,揭开两组人物的情感秘密,实现软科幻与都市情感类题材的破壁融合。该作品情感细腻、人物丰满,主线细致地呈现了年轻人在情感生活上的期待与忧虑,辅线则包含了对亲子家庭等话题的现实观照,呈现出作者对个体命运的细致捕捉和对时代的敏锐观察。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共创性”,也助力现实题材成为大众广泛参与文学创作的“实验场”。与传统文学写作单向输出模式不同,网络文学平台上的评论区、角色投票、剧情建议等功能,使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一部描写乡村振兴的小说,可能因读者对“直播助农”细节的建议调整叙事节奏;一部聚焦养老问题的作品,或许会因老年读者的真实反馈补充适老化服务的情节。这种动态的生产过程,不仅让作品更贴近现实肌理,也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培育出大众对文艺创作的参与意识。当普通人开始讨论“如何让故事更真实”,当“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大众生活”等成为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准时,“新大众文艺”的审美水平也便在作者与读者的日常互动中悄然提升。
10年前,首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创办时,有人疑问“网络文学能书写现实吗?有人看吗?”10年后,凭借持续地探索和深耕,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已经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成果给出了响亮的答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功举办了9届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已累计吸引参赛作者22万人次、作品23万部。其中,超八成大赛获奖作品已推进IP开发,实现在实体书出版、有声剧、动漫、游戏、影视等多领域开花。同时,多部大赛获奖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权威机构。曾在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的《滨江警事》,还于今年初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读者爱看,市场认可,既有温度,也有热度,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路正在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