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任珊
曾经,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非遗”这两个字,似乎总与“老气”挂钩:泛黄的古籍、陈列的古董、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感兴趣的传统技艺……然而,这些年,非遗突然“活”起来,“火”出圈。从北京烤肉等传统技艺,到兔儿爷等文创产品,再到簪花、漆扇等互动体验,非遗成为年轻人社交打卡的新宠。
非遗就在你我身边
如今,在北京钟鼓楼,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市民游客来这里不光拍照打卡,还主动和广场上的社区居民一起踢毽子、舞彩绸。这是城市文明的一景,也是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的直观体现。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对激活城市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沿线15处遗产点及周边街区环境持续改善,部分古建得以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涵养着城市文明气质。
在一些公园景区、商场园区,市民也经常与非遗“不期而遇”,优秀非遗逐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作新方向。
推开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院7号楼的大门,一座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集展陈、体验、教育于一体。在周末开放的非遗体验日,市民可以在现场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度参与扎染、彩绘脸谱、彩绘风筝、绒花制作、螺钿、料器发簪、古法香牌、茶道品鉴等十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互动教学。
朝阳区让非遗代表性项目持续走进北京SKP、三里屯太古里、蓝色港湾等时尚购物中心以及郎园station、懋隆等园区,非遗市集成为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场景与目的地。步履匆匆之间,非遗就在你我身边。
遗产地也是文明实践点
“您知道大运河申遗北京通州段是哪两段吗?北运河还称什么?其北端在哪儿?”在大运河畔的燃灯塔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贾长宽抛出问题,带领市民开启一场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探寻。贾长宽引领大家回溯到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时刻,着重讲解了北京通州段两段河道的关键意义,介绍了元代通惠河的水利智慧,以及北运河的别称、起止点等知识。
这是通州区打造的特色沉浸式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的一场常态化活动。三庙一塔景区是大运河畔的文化地标,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以此为基,打造沉浸式阵地“聚人气”,让群众边观古迹风物、边听运河故事。
文化遗产地承载着文化、见证着历史、蕴藏着智慧,不仅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融入城市文明建设。本市各区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推动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地成为文明实践点,让市民群众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转化为践行城市文明的实际行动。
市民乐当遗产守护人
文化遗产的守护,总能看到广大市民的身影。在推进文明城区创建中,北京充分发挥文明创建群众性优势,将群众参与变成守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增量,让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焕发夺目光彩。
“打小就能看见的东西不能让它在我们这辈儿没了!”耄耋老人梅景田40多年如一日巡护长城。在他的带动下,一代代石峡人,接力传承,用脚步丈量长城,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座无价之宝。
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市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志愿项目,一批批热心市民、志愿者正以主人翁意识,倾心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