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郑从彦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中,美术馆犹如熠熠生辉的明珠,汇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与创造力。罗宁先生的新作《环游世界美术馆:欧洲行》,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欧洲艺术殿堂的大门。这位曾担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的艺术家,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与近30年游历欧洲11个国家40余座美术馆的丰富经验,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探寻艺术的真谛。
罗宁先生以亲身游历为基础,结合对西方美术史的深入研究,用细腻且生动的笔触,为读者细致勾勒出每座美术馆独特的风貌。书中不仅详述了美术馆的历史沿革,令读者了解这些艺术殿堂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演变——从古希腊—罗马的写实传统,到印象派的光影革命,再到当代艺术的观念突破,构筑欧洲美术史脉络。从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到现代艺术重镇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不同的建筑风格承载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理念。例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以现代简约的造型与古老的卢浮宫建筑相得益彰,既为博物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又巧妙地融入了周边环境,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言:“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探寻。”
艺术绝非少数人可触及的奢侈品,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肌理、为平凡时刻注入精神光亮的存在。它以多元形态扎根于人类文明的沃土,既体现在古典绘画的细腻笔触与现代雕塑的先锋造型中,也隐匿于街头涂鸦的即兴表达与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里,成为跨越时空、联结个体与群体的情感纽带。当我们在艺术原作前驻足凝视,目光所及的不仅是画布上的色彩碰撞、雕塑中的线条张力,或是装置艺术里的材质对话,更是创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美的感知、对生命的思考、对时代的回应。这背后凝结的,是人类从远古岩画到数字艺术,始终未曾停歇的对审美理想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让不同背景的观者在同一幅作品前产生共鸣,在理解差异的同时感受人性共通的精神内核。罗宁先生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美术馆不仅是收藏杰作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在藏品概览与陈展内容方面,本书更是展现出丰富而翔实的特点,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内容更具吸引力。作者从空间设计的匠心巧思到藏品陈列的叙事逻辑皆清晰可辨,更以独到见解串联起艺术史的关键节点,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从达·芬奇《蒙娜丽莎》那抹穿越五百年的神秘微笑中,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个体精神的唤醒;从毕加索《格尔尼卡》扭曲的线条与撕裂的色块里,感受立体主义对战争暴行的无声控诉;从米开朗琪罗《创世纪》天顶画中肌肉偾张的人体形态中,触摸文艺复兴盛期宗教信仰与人体美学的极致融合;从莫奈《睡莲》那片流动的光影色彩里,读懂印象派如何打破古典绘画的桎梏,开启现代艺术对“瞬间视觉”的全新探索。作者始终以平实而不失温度的语言,层层解析每幅作品背后深植的艺术基因与时代风格,让艺术史的脉络在具体作品的解读中变得可感可触。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以作者的现场目击感受为第一要素,融入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理解,再加上大量自拍图片并综合众多文献展品信息,形成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罗宁将专业术语通俗化、历史背景故事化、观展体验场景化,让读者见识一个多面罗宁。对于艺术家罗宁而言,徜徉于欧洲优秀美术馆,不仅能直观触摸西方美术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更能在系统梳理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与比较,在全球化语境中锚定自身的文化根脉与艺术坐标,这种参照与自省,恰是创作突破的重要路径。对于美术馆从业者罗宁来说,欧洲同行在藏品保护的科学体系、学术研究的深度挖掘、公众教育的多元实践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其所长,方能更好地激活本土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让民族优秀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环游世界美术馆:欧洲行》一书,不仅是一本高质量的艺术知识普及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探寻之旅。跟随作者罗宁的脚步,读者得以领略欧洲艺术发展的波澜壮阔,感受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激情与梦想。无论你是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怀揣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能让你沉浸其中,收获启迪与感动,在艺术的滋养中拓宽视野,丰富灵魂。同时,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美术馆不仅是收藏杰作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而艺术的魅力,将永远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环游世界美术馆:欧洲行》
罗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