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敬
2010年,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福赐菜场的摊主们发现,他们的工作场所多了一个书屋。600册图书像新鲜蔬菜般陈列,“菜场书屋”就此诞生。2011年9月8日,虹口区首批16家菜场书屋正式挂牌。坚持15年后,目前“菜场书屋”项目覆盖虹口区8个街道13家菜场。
这些书屋的存活,靠的不是什么高深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有人搬来桌椅,商委协调场地,图书馆配送书架,街道购置设备。而真正让书屋活起来的,是那些懂得“看菜吃饭”的运营智慧——大学生志愿者来陪孩子读绘本,专挑《蔬菜史话》《菜市场鱼图鉴》这类与菜场气息相通的故事。
最妙的要数那些主题书展。3月的香椿上市时,书架上摆出《野菜图鉴》;端午临近,包粽子的摊位旁陈列着《楚辞》。有位卖河鲜的摊主说得实在:“这些书就像时令菜,要应季。”这种默契,让奎照路菜场的“食材书展”成了街坊们最爱驻足的地方。老人家对着《舌尖上的森林》辨认山货,主妇们翻着《世界各地的市场》饶有兴致地比较菜价。孩子们用蔬菜贴纸拼字时,不经意间就认全了“茭白”“荸荠”这些字。
这里的书香与青菜的土腥、活鱼的咸腥自然交融。清晨,一位主妇在挑选最新鲜的蚕豆时,可能顺手翻开了《随园食单》里的蚕豆做法;午后,鱼摊老板趁着生意间隙,也许他的手指会小心翻阅《河海鲜速查手册》。这些不加修饰的场景,让阅读回归了最本真的状态。
当然,菜场书屋要真正扎根市井,还需集纳更细腻的滋养。那些与食材相映成趣的《野菜图鉴》《河海鲜速查手册》,若能再添几本摊主们手写的家传食谱,或许可以让书香与灶火有更深的交融。书屋角落也可增添便民服务,充电插座旁摆上《家电常识百科》,微波炉上贴上《饮食安全小贴士》,应急药箱里也可夹放《家庭医疗常识1000例》……
更进一步,也许还能让书屋成为社区共治的试验田。摊主们组成“书屋自治会”每月议事,孩子们用画作参与书架布置,大学生志愿者记录下菜场里的口述历史。当卖豆腐的张阿姨开始自发整理图书,当鱼贩老李把顾客建议写进留言本,这样的书屋不再是文化点缀,而成了市井生活自然生长的一部分。
这样的菜场书屋多了,则更多市民的阅读可于图书馆静享,可在公园悠然,亦能在菜市场开启。
(作者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